虽然在历史上,相对于中原地区,岭南地处偏远,但岭南文化却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谓为佳话。走读岭南,看独特风物。这一次我们来到开平,开平碉楼闻名遐迩,但有一个少有人注意的看点——立园的“水磨石”。
立园入口对于开平碉楼的历史价值,或已不必赘述。作为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建筑价值,其中包含的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关族图书馆、仿英印建筑的黄氏宗祠后楼、仿伊斯兰建筑的升峰楼和瑞石楼、仿哥特式建筑的赤坎镇龙口里天主教堂、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炯庐和铭石楼等。
此外,还包含各类丰富的建筑装饰要素,如形形色色的柱廊、拱券、园林等,都凝聚了中国乡间建筑师和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创作力。
每一座开平碉楼都值得被浓墨重彩地书写:最古老的明代迎龙楼,最高大的九层瑞石楼;不过要论最精美且具艺术价值的,则非塘口镇庚华村的“立园”莫属。其实立园并非“碉楼”可概括,它实际上是包含了碉楼、居庐、花园和乡土别墅景观的私家园林。
“小观园”里看中西建筑“混搭”
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始建于20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其父谢圣泮,早年在美国经营“致和堂”药材铺和“环球货品”商行,并在香港经营出口贸易。
1899年,6岁的谢维立选择了离开开平塘口镇,前往美国读书,大学毕业后即子承父业,于1919年创办了维立公司,是从开平走出去的华侨商人。1926年,已在美国创立了维立公司的谢维立,怀揣父命归乡建园,当时在他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个宏大设想:他要以《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将《红楼梦》里的诗情画意,和欧美建筑的浪漫华丽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绝,甚至被称为“小观园”。
走进立园的房屋建筑,会发现这种中西结合的趣味俯拾即是。它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中式美学,强调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也有壁炉、拱券、柱廊、西洋线脚等各式各样的西式建筑美学——
走进建筑内,抬头是西洋线脚勾勒出的天花板,上面垂吊着西洋古典吊灯,低头又是用意大利进口的彩色水磨石地面铺就的中式纹样。
沿着水磨石质感的旋转式楼梯往上走,却又能看到楼梯间墙面上刻着的传统《诗礼传家》图,提醒着谢氏家训。
起居室里,镶嵌着水磨石的西洋壁炉驱散了岭南的湿气,太太们睡的则是优中选优的坤甸木架子床。
△亭子内到水磨石桌
传统中国纹样,西方波普艺术
水磨石都能玩出花样
提起水磨石,很多“8090”后或许并不陌生,不过你们也一定没想到,这一在大家固有印象里有些“过时”的建筑材料,在立园却被“玩出花儿”来。
从天花板到地面,立园的房屋建筑内的水磨石,可以拼接出各式各样的花路。它们或呈现出红黄绿蓝的经典撞色模式、或是呈现出中心对称的几何秩序美学,或是彩色拼接波普风,或是组合成传统中国纹样的图案。
△晓香亭的水磨石地板
水磨石从何来?
竟是建筑“边角料”!
历尽百年的沉淀,这些水磨石愈加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色调。据立园相关讲解介绍,立园内的这些水磨石,都是意大利进口。而水磨石这种材料,正是产生于意大利。
早在16世纪中期,意大利威尼斯当地的贵族就开始流行使用大理石进行家装,形成一股风潮。只是昂贵的大理石,普通人家往往用不起,因此工人们在下班后,便将大理石中剩下的边角料搭在了自家外墙上,再用羊奶进行抛光,提升光泽,从而形成了“水磨石”的雏形。
到了18世纪,随着水泥的发明,从此“一把水泥、一把大理石碎片”的经典“配方”终于问世。多彩漂亮的水磨石,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工人们还会创造性加入石英石、花岗岩、玻璃等配料,从而使得“水磨石”变得五颜六色、迷幻多变,既能上墙,也能下地。
在清代末年,水磨石传入中国。因此,在不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老建筑里,我们能看到水磨石的影子。早期的水磨石图案,不少都很“中式”,以传统吉祥纹饰为主,并加入了Art Deco风格(装饰风艺术),呈现出来的水磨石图案包括:三羊开泰,康熙通宝,战国铲币,乾隆通宝等。
而在立园内,我们也看到了用水磨石拼出的“寿”字纹、如意纹等。
△寿字纹样
尽管在年轻人看来,水磨石似乎是爷爷辈“过时”的玩意儿,但看完立园的水磨石,却能发现它可简约内敛、也可热情奔放,可温润如玉、也可粗砺张狂;看似简简单单,却承载着无数天马行空的想象。
下一次去往立园,不妨抬头和低头,寻找一下穿越百年的建筑“密码”吧。
出品/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