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确定性,首先应当来源于自我的接纳度与认可度,即学会如何爱自己,包容自己。」
>>>
“大学生七天恋爱极速版”
“周一在表白墙捞人”
“周三开始表白”
……
近期,一位网友制作的“大学生恋爱极速版”的视频火了。视频用戏谑夸张的手法描述着校园内部分人恋爱的极速版流程,在一周内完成认识-相恋-分手等阶段。评论区网友表示产生共鸣,有人晒出自己收到的逆天聊天记录,也有人认为这种模式是“物质和精神都很贫瘠的恋爱”……
(“大学生恋爱极速版”原视频评论区的回复)
"恋爱极速版"现象在大学校园集中涌现并引发热议,这一特殊现象正折射出处于高中到社会过渡期的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情感困境。
但此现象也不仅仅指向某一特定人群,在成人世界里dating文化也愈发流行。“宝宝,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的问题正为亲密关系的流动画上一个未知的问号。
然而,在爱与被爱都在不断被加速、简化,浓缩为某种简易流程的过程中,或许不妨试着向内探索,获取内心的丰盈与完整。
不难发现,在“恋爱极速版”及类似视频内,所谓恋爱相识的过程存在公式化、模版化的趋势,有着自己的一套“小连招”。而各大社交软件上也不乏关于恋爱交往的教程,如同做题应试一般,亲密关系也成为可借鉴、可模仿的存在。
从结果上看,这类内容的确能帮助人短暂达成恋爱目的,并从中收获爱与被爱的温暖感觉。毕竟当下的亲昵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也实属正当合理。但问题在于借鉴与模仿的的最初本意是学习内化,目的是为了学会如何去爱,而不是试着去占有一段关系。
而被无限模仿与借鉴的“小连招”们也仅仅是人与人交往相识的某一种渠道或手段,并不是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唯一的准则。因此当交往初衷偏离轨道后,在视频评论区多数人看来这种模版化的聊天交往方式已经逐渐变味,让人心生厌恶。
(视频爆火后网友对部分校园恋情的吐槽)
然而继续深究,在离开唯一标答的考卷与应试场,恋爱这种亲密交往本应是个体化的、因人而异的,但高度同质化的极速版恋爱中,相识相恋的的过程却有例可依,有话术可学习。
用“标准答案”“模版”参与人际关系,依赖外界话语衡量、影响个体的交往直觉……这场爱的模仿秀的背后,是个体化情感表达的空白与迷失,只能依附于外在话语体系介入评价,深度参与。
一方面,在社交环境的氛围营造中,亲密关系愈发类似某种可量化的社交成就。另一方面,外部评价的压力也为爱赋予太过分量的含义,而与爱赤裸挂钩的恋爱关系同理如此。
(《为什么脱单这么难》@沈弈斐)
然而,这种对亲密关系的批量包装与外在期待,恰恰导致了亲密关系中最本质的内核被逐渐消解:价值观的碰撞交流中、日常琐碎的包容成长,这些基于真实生活的情感互动反而被边缘化为无关紧要的背景板。
如何表达爱,学习爱的过程在它们附带的社交属性与外在价值前显得是如此微不足道,在对宏大意义和成就的迫切追逐中,爱与被爱的真实含义似乎被逐渐掩埋。
在网友纷纷吐槽校园内的极速恋情时,也有人认为“现在是什么黑锅都让大学生背上了”。
大学阶段作为一个与高中衔接,进而延续至社会的过渡时期,被视为一个需要快速适应并完成社会化转变的关键阶段。其目的多数不再服务于升学而是与社会接轨,但接轨的不仅仅是书面知识,更被要求在情感、交往中逐渐向社会靠拢。
有网友进而在“恋爱极速版”的视频里讨论起关于大学生的“爱压抑”:高中时期的情感探索被视作不可触碰的禁区,然而进入大学,社会期待却陡然转向,以某特定时间节点一刀切的情感规训最终形成了属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生长痛。
(豆瓣中关于重塑“爱”的理念话题)
然而从允许到被允许,再到自由恋爱的过渡中,关于如何爱的课题依旧被悬置在前。甚至这份准让也往往忽略着学生作为人,拥有着独立情感的主体性。前后转变也仅仅是开门放闸般放任情感自流,在缺失教育与引导的氛围中,“极速版”略显荒诞的功利化恋爱方式也透露着几分无可奈何。
向前是关于情感生活层层封锁的严防死守,向后却是成人婚恋观的氛围熏陶。作为几乎前后隔绝,自相矛盾的真空期,某种不切实际的生硬嵌套为各种截然不同情感观念的迸发提供孕育的条件。
其实,全然以进入大学作为节点进行区分的“准入”机制似乎也远不止“恋爱这件小事”。这种以时间界限作为尺度划分的阶段性规律几乎无处不在。毕业后接续成为合格的职场人士,在合适的年纪组建家庭……
(网友总结的高考完必做清单)
在准入准出的漫长规训前,“大学生恋爱极速版”似乎只是其中小小一环。但无论是爱与交往,亦或工作生活,成长并非是跨过某个节点就具备某种“天生爱人的能力”,按下某一特定按钮就能完善全部经验。
真正的过渡本就不该被生硬的时间刻度所割裂,而应是一个自然衔接的渐进过程。这其中既需要允许试错的宽容度,试着理解那些螺旋上升的踌躇过程;还需要对节点式的成长跨越进行反思,个体不同维度的发展也应有快慢、先后之分。
或许,以更包容的姿态看待成长的不同节奏,那些被困在"极速版"漩涡中的年轻人,才能真正获得慢下来的勇气与空间。
愈发极速的恋情不仅发生在校园内,与之相似的关于dating文化的讨论似乎来得更早。dating文化也称约会文化,近几年在国内持续流行,更衍生出无数专有形容词汇。各类关系的集成概念成为人们反思讨论新型亲密关系的原生土壤。
(“dating文化”流行后衍生的系列黑话)
从网络上流行的dating关系描述词来看,处于dating关系的双方在亲密程度上保留着一种天然的流动性。即不确定双方未来会发展怎样,也处于一种可以快速切换的约会状态。
“极速版恋情”尽管与dating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语境背景,却几乎共享着相似的内在逻辑。在亲密关系愈发加速,人与人的情感不断流动的当下,人们试图获取爱与温暖的方式更加讲求高效。
从此前的“搭子社交”中一起上下班的情谊,再到二次元社群中的“亲友”文化,短期快速的情感链接成为某种普遍现象。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陪伴实则正是当前多数人采用的情感避险策略。
传统的交往关系依赖长期的见面、彼此知根知底的熟络,需要时间金钱等的积累付出。但在生活工作节奏极快,注意力被不断分散极度有限的时空里,再承受较强的情感压力或负担,维持这种亲密关系似乎显得颇为艰难。
由此,当代亲密关系的流动性还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似乎我们逐渐缺失了独自承载情感的能力。然而爱的确定性,首先应当来源于自我的接纳度与认可度,即学会如何爱自己,包容自己。
(“内在力量”研究小组中网友的回复)
当前,有人选择“不再谈爱”,对恋爱祛魅了,“反正结果都那样”;有人开始一段段不同的ship,在摆脱传统关系中的期待与义务的状态中享受当下,部分人的体验依旧依赖向外建立起的情感秩序。
而议论"极速版恋爱",其意义也并不在于纯粹批判某种交往方式的价值优劣,而在于如何试着在流动浪潮中,把握爱与情感的意义。这些或许要从流动的表象下,打捞出那些确切而本质的需求开始。
因此,走出外界对爱与情感的定义,我们不妨思考如何向内探索,因为真正本质的情感需求在于如何从内心深处获得稳定的寄托。这种内在的丰盈与完整才是试着对抗“不确定”的唯一“确定”,也是能在加速变动中维持强大核心的情感支撑力。
唯有此,与他人的联结才可能扎根成长,良性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