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结合则强,儒法结合则盛,儒道结合则衰

林剑鸣先生著《秦汉史》,如此评价东汉政治:
“东汉前期皇帝有为,政治清明,皇权较为有力;后期皇权衰弱,政治腐败,权臣、外戚持国‘录尚书事’之官僚,不仅有权参与机枢,而且远超过原‘三公’权力,有的则成为专断朝纲的人物,那就不是制度问题了。”
然后,林剑鸣先生“忍不住”给读者开小灶,引用杨树藩《两汉中央政治制度与法儒思想》一书的若干段落,做了近一千两百字的注释。
读完注释,我觉得:只有拜读过《两汉中央政治制度与法儒思想》,心里才能踏实。
可惜,杨树藩的《两汉中央政治制度与法儒思想》,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后就绝版了。
此书绝版,徒唤奈何?
此书绝版,那就踵袭林剑鸣先生的做法,把杨树藩的高见分享给更多网友吧。
其一:
“我国古时,大凡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作为政治之精髓时,其政多‘强’;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作为政治之精髓时,其政多‘盛’;然而,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作为政治之精髓时,其政多‘衰’。
西汉时代,政治之精髓为法儒两家思想之结合,甚而‘法’稍过‘儒’,故开二百年之盛世;东汉之制,亦为法儒两家思想之汇流,惟‘儒’稍过‘法’,虽初期呈盛,末年较差。
何以故?
从政治立场观之,道家思想中,一部分为明哲自保之术,一部分为权谋之原则,法家则重公国,讲权术,找重心,求方法,于是道法配合,法家则专吸取其权谋原则部分……是以道法相配,犹如虎之添翼也。
……儒家明人伦,导教化,功莫大焉,但讲原则,不谈方法,守成规而不欲改作,有道出无道隐,倘其思想与道家结合,则多吸取其明哲自保部分,故破情面、创新局,实属不易。
倘法儒思想相结合,则刚柔相济,刑德兼备矣。以儒主教化,导之在前,法主政刑,督之在后,儒主原则,张之在上,法任方法,行之在下,则政治未有不隆盛者也。”
其二:

“……东汉政治,因袭西汉而来,亦多运用法儒两家思想,为其制度之骨干,但不如西汉运用之精到……

东汉无御史大夫,设置大司空,不复掌理监察,职司监察者,仅限于中丞所领之系统,居于内台,不再与行政作用并行,故其效果已远不如西汉矣。三公既为国家之尊官,当然任重职大,倘缺欠监察之实效,必不免权倾于外,私行于下。于是,不得不将三公之实权,收归台阁,以致尚书权重,三公变为备员。”

其三:

“夫思想可以影响制度,以制度又可运用思想,两者配合得当,可使一国之政清而治明。不过,虽有良好之政治制度,尚不足以永保社稷,政治人物亦属重要。以两汉政权之丧失言,即在于‘人’的问题上。”

最后,摆上《两汉中央政治制度与法儒思想》的豆瓣页面,供大家瞻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