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画炭画的人和炭画馆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我市江城区南恩路,还尚存着两家炭相馆,为这座古城静注起自己“老行当”的文化贡献。
日常的南恩路人流如织,车马喧鸣。路边的骑楼下,两家炭相馆格外引人注意,店内及门外的廊柱上挂满了名人、政客的黑白画像,逼真度堪比黑白照片。陈仕春正坐在桌前,一边用放大镜端详手机上的照片,一边俯身凑近画板,一笔一划细心而熟练。陈仕春介绍,像这样一幅画,短则四五个小时,多则要花几天时间。2010年前后他的生意最好,如今,这行已渐渐淡出市场了。
炭画师 陈仕春:
我画了30多年了,1988年到现在。现在没有人画了,就我在这画。现在人不学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很难学的。都是订画的,都是老客人订的。
作为民间美术的炭画,又名炭精画、炭像/相,用炭精粉为绘画颜料,炭铅笔、擦笔、橡皮等为绘画工具,不仅适用于花鸟山水画,更适用于绘制肖像画,具有细腻生动、层次丰富、久不褪色的特点。在电脑和打印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画炭画成为广大美术从业者谋生的手段。往时的人们对炭画或者炭相耳熟能详,家中有老人的,子女在通常会在长者弥留之际,请炭画师帮老人画一幅肖像画当遗照。
炭画师苏友的炭相馆紧邻陈仕春的画馆,苏友是退休后因为爱好才从事这行,他会在的一张炭画画好后,根据每个人物的事迹在画像最下面编上一句自己想的话,让看着严肃庄重的相片瞬间有趣、鲜活起来。
炭画师 苏友:
主要纪念那些老人,老人家走了,就需要一幅画像挂在厅堂上面,就是保存的久,现在有电脑,有些人考虑经济问题想少花点钱用电脑照了,电脑照的人物准确,但是保存几年它的色泽就慢慢淡下来了。
陈仕春说,生意虽然淡了,但他对炭画的热情却不曾消减,能每天看着南恩路过往的人群,看着这条老街的日新月异,再拿起画笔做自己喜欢的行当,让自己和自己的画馆成为老街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他最开心的事。
来源 | 民生12345
记者 | 毛军玲
摄像 | 陈佳阳
编辑 | 罗玉梅
审核 | 梁剑华 梁胜
终审 | 黄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