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战略科技产业竞争来看,双方各有优势,美国是世界科技创新大国,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包打天下。几十年前,邓小平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上已经拔得头筹。与芯片一样,稀土被广泛用于现代工业体系,包括军工生产过程中,美国从2019年以来对中国进行芯片的围堵,包括施压荷兰光刻机巨头,构建“芯片联盟”等,中国的芯片产业在困境中突破,美国进一步将华为芯片作为打击对象。中国将稀土产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将28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也是被动的反击。战略科技产业已经被美国“安全化”了,以“安全”的名义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稀土本身就具有军民两用的属性,中国进行相关的管控也是符合国际规则的。
稀土和芯片一样,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经贸谈判的主要的议题,中美日内瓦会晤之后,美国相关企业可以向中国提出申请,商务部将依法依规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将准予许可。对美出口的速度已经大为下降,美国通用等汽车厂商在5月向特朗普政府发出联名信,如果无法稳定获得稀土元素及磁铁,汽车厂商有停产的风险。美国被稀土“卡脖子”了,中美元首通话之后,特朗普声称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自诩深谙“交易的艺术”的人,特朗普也许应该知道如何才能就稀土问题达成协议。至少双方需要围绕重大的利益关切进行妥协之后,协议才可能达成,而不是一通电话就达成交易。
稀土是关键矿产的代表,其实随着工业的发展,关键矿产的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一定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战略安全,稀土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包括国防工业体系。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撼动,更不要说取代中国稀土的地位,除非稀土因产业发展而不再是关键矿产。因此,稀土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得益于中国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得当的产业政策推动,为中国进行战略经贸谈判提供了更大的筹码和回旋空间。
美国在近些年也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拜登政府时期推出了“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联盟,打造美国主导的关键矿物供应链,美国国防部2024年在《国防工业战略》中设定目标,到2027年开发一条完整的稀土供应链,以满足所有国防需求。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授权使用《国防生产法》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而第二任期以来,特朗普盯上了格陵兰岛,因为据说格陵兰岛有稀土,同时与乌克兰达成了经济合作协议,也是为了得到乌克兰的关键矿产。但是问题在于,稀土矿产并不是只在中国,而是稀土的加工提炼的产业链在中国,稀土产业也是战略产业,进入门槛还是很高的,不仅需要产业政策,更需要时间和耐心建立成熟的产业链体系,而这涉及到相关的技术、设备、人力等等。由此可见,稀土的战略性并不在于其作为关键矿产的自然属性,而是产业属性。
当然,作为战略科技产业,稀土有战略属性,也有商业属性,已经嵌入到全球产业体系之中而具有了开放性和全球性,这昭示,只有开放合作才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合作共赢。最近,中欧之间进行经贸磋商,中方向欧方进一步澄清了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强调对稀土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中方高度重视欧方关切,愿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并指示工作层就此保持及时沟通。相信中美之间的战略经贸谈判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脱钩断链”不是选择,合作共赢才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
作者丨孙兴杰
排版丨李烁
编辑丨侯军义
审校丨刘立平
监制丨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