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阳
近日,江苏游客到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旅游时,因停车引发纠纷被打引发关注。6月8日,安徽泾县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3人被行拘、5人被追责,涉事土菜馆被责令停业整顿。
根据通报内容,不难还原事情经过。游客在携妻女旅游时将车停放在餐馆门口的公共停车位上,结果遭遇无理要求“不用餐不得停车”,进而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经营户等多人对游客“拳脚相加”。事情发生在4A级景区附近,商户将公共停车位“私有化”的霸道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公平交易和自主选择权的规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民警赶到现场后,简单了解情况便联系救护车将伤者送医,之后主持调解,给出的调处意见竟是“各自承担医药费”,商家向游客“赔礼道歉并支付500元误工费”。
“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式调解,撩拨着公众的神经。不考虑事情起因、影响,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忽视了法律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反而通过调解得到某种程度的“谅解”或“补偿”,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能被纵容和效仿。这不仅无法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可能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
经过网络曝光后,联合调查组深入调查,从最初的500元误工费赔偿到开启“全县整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复盘整件事,商户侵犯游客权益的嚣张气焰从何而来?初次调解结果是否存在职能部门拉偏架、捂盖子的想法?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是否还存在?
在旅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各地都在绞尽脑汁吸引游客。突发事件的发生,考验着当地政府处理问题的能力。文旅“宠粉”从来都不停留在宣传口号中,“害群之马”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还与地方文旅发展背道而驰。
唯有对侵犯游客权益零容忍,让不法商家付出代价,拒绝和稀泥式处理,方能转“危”为“机”,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同时,以口碑赢得市场。
来源:江南都市报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