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放假就“疯狂”玩手机,讲道理、打骂都没用,怎么办?

“手机到底有啥好玩的?天天抱着手机不撒手!”
这大概是很多父母的心声了。
孩子玩手机就像着了魔,放学回家不写作业,先窝在沙发上玩手机。
尤其是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假期里,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一定会成为亲子教育的“重灾区”。
你不管他,他能玩好几个小时不吃不喝;
你要是强行没收手机,他又立马撒泼打滚。
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跟父母动手。
一部手机,足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手机成瘾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戒掉可怕的手机瘾?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让你的孩子主动放下手机。
孩子手机上瘾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真相?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过度玩手机,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深以为然。
《脱“瘾”而出》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初二的孩子,放寒假就长时间沉迷手机,有时候会玩到凌晨两三点。寒假作业基本上没有做,因为害怕老师批评,所以就不愿意去上学。
他的父母是从小县城来到深圳周边城市做小生意的,平时工作比较忙,文化水平比较低,管不住孩子,更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初二下学期开始,他天天躲在家里用手机上网,父母每次劝他,他就大发脾气,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不愿意见从学校来看望他的老师和同学。
后来经过咨询师对孩子的父母进行家庭治疗后,这个孩子重新返校了。当时他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心声。
图片
透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真相以及原因。
首先,孩子胜任学习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
他在信中说:“前段时间没来上学,是因为某些学习任务对于我来说无法完成,增加了我的学习压力。
日复一日,这种压力形成了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我身上。”
其次,孩子的归属需求未被满足。
他在信中说:“这些无形的压力,父母毫不知情,因为我不想告诉身边的人,让他们担心,也怕老师对他产生误会。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心里话不想倾诉于他人的习惯。”
有句话说:“情绪如流水,宜疏不宜堵。”
这个孩子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关系通道是拥堵的,他内心的想法,无法向外诉说。
同时这个内心极其焦虑、压抑的孩子,又渴望从父母、老师,同伴那里获得理解,安慰和支持。
第三,孩子的自主需求也未被满足。
这个孩子并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内在的真实意愿,对自我进行组织和调节,也就未达成良好的自我管理。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胜任感,获得正向多巴胺的奖励,就很容易从手机中的游戏、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中,靠劣质的多巴胺获得快乐和满足。
孩子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想要的关注和满足,只能依靠手机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心理安慰。
所以,手机只是孩子用来缓解压力、逃避现实的途径,并不是问题的本质。
想要孩子放下手机,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家长要做的不是粗暴地去制止孩子玩手机,而是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图片
高明的父母,用这2招,教会孩子“玩”手机,掌控人生
心理学家沈家宏说:“网络象征着亲密关系,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亲密关系,就只能到网络和游戏里找。”
如果他们在生活中有三个以上的朋友,就不会有网瘾。
那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回归真实的世界呢?
高段位的父母只需做好这两件事:
1、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管好自己。
教育无他,榜样而已,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陪伴孩子时,可以把手机放在一边,全身心陪伴孩子。
同时,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我们要理解、尊重,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谈论游戏,调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才会重新跟你联结,信任你,愿意跟你沟通。
此外,我们还可以多陪伴孩子做各种丰富且有趣的活动,比如玩桌游、做手工、做烘焙、户外活动等。
2、帮助孩子提升自尊感和价值感。
我们可以开一个家庭会议,制定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比如将餐桌、卧室设置为电子屏幕禁止区,约定好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时间观念。
平时还可以给孩子科普近视的危害,樊登老师就经常引导他儿子思考长时间玩游戏对视力、学习产生的影响,让孩子调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察觉,学习上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帮孩子建立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不要让电子产品偷走孩子的时间。
他们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每一分钟,本应该在户外撒欢、和同龄人交往、享受家人相处的时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从中学习。
孩子需要与真实的世界交流,在实际生活中被鼓舞,去发展健康的友谊与关系。
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被屏幕所“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