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第二轮高层经贸谈判即将拉开帷幕之际,双方分别向彼此抛出一项“前置条件”。一方索要稀土,一方要求机制,但就在谈判气氛日渐紧绷之时,意外先从美方自家内阁爆出了一道裂痕。
6月9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美国白宫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释放出两条对谈判局势颇具指向性的消息:其一,美国拟在与中国的新一轮会谈中提出扩大稀土出口的要求;其二,中国方面则主动提出,希望与美方建立一个“出口管制沟通渠道”。
乍看之下,中美似乎各取所需,互释善意,实则玄机暗藏。
白宫方面的措辞格外讲究。他们特意避开了日内瓦会议所商定的比例框架,而将要求锚定于“4月初之前”的出口水平,即试图回到中国启动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之前的状态,重启包括稀土金属和高性能磁体等关键物项的供应链。
但美方或许低估了中国早在4月就已公开宣布的战略立场。中国商务部明确指出,限制的并非全部稀土,而是涉及军民两用、可能用于制造先进武器系统的敏感物项。美方试图避开这一焦点,单方面重设谈判坐标,恰恰暴露了其“想吃稀土又怕咬到钉子”的焦虑心理。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此番开口要稀土,说是贸易,实则是试图绕过制度门槛,重建技术链霸权的桥梁。
中国的“合规”与美国的“贪婪”
中国此次的立场并未生硬拒绝,而是重申了一个核心逻辑:可以谈,但得合规。
“合规”二字,成为这轮谈判的关键词。商务部的表述清晰:对于具有民用属性的稀土物项,中国并非一刀切禁止出口,而是依据国际法及国家安全要求,对外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关键不在于“供不供应”,而在于“你用来干什么”。
而美国的问题恰恰在于,它既要从中国进口稀土,又在全球对华推行技术脱钩和产业链打压,甚至直接将稀土用于反制中国的军事项目。如此双标姿态,自然无法换来顺畅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建立出口管制沟通渠道”,也非临时起意。早在5月于韩国举行的多边会议上,中方即曾提出类似建议,彼时美方无动于衷。如今重提此事,既是对过去沟通困境的纠偏,也是在对美方试探的回应中释放出“愿谈则谈,须有诚意”的信号。
美国的“裂缝”,先在自己阵中炸开
就在中美互递要求、谈判尚未正式展开之时,美国政府内部却传出一丝异响。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商务部正拟将使用中国制造的芯片定性为“违反出口管制条例”,这意味着未来大量企业或将因采购中国产品而面临法律风险。此举激起了美国财政部与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强烈不满。熟悉内情的官员透露,这两大机构认为商务部此举“过于激进”,可能干扰谈判氛围,甚至伤及本国企业的海外市场。
这一幕几乎成为拜登时代对华政策内斗的复现——特朗普政府表面强硬,实则各部乱拳自斗,动辄掣肘。
美国的战略困境在于,它需要中国的资源,却又不愿放下身段与中国平等协商。对华政策上的“咬牙切齿”和“欲罢不能”并存,是一种内耗更是一种焦虑。
现在,问题已不仅是美方能否说服中国让利,而是美国内部,是否已经准备好端正态度。
中方建立机制通道,美方是否能遵守规则
中国在此次谈判中的策略,并非一味高筑墙壁,而是选择递出钥匙:加强出口管制对话、建立机制通道、合理审核外资申请。
这种做法既不失理性,也不失底线,在国际规则与国家利益之间寻求稳妥平衡。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没有反击性的言辞,而是以“合规、透明、审慎”的立场给予回应。这样一来,责任的天平就已经悄然倾斜。美方若想继续获得稀土供给,就必须在制度层面和谈判机制上迈出实质性一步,而不是空喊“恢复4月前状态”这样的战略幻想。
更深一层看,这不仅是一场资源谈判,更是一次话语权的较量。美国过去习惯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压制他国,而中国如今在关键战略资源领域主动提出制度化沟通框架,意味着其正以主场思维重构“出口管制”的全球认知格局。
一场谈判尚未开始,胜负已经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