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成色,是城乡的底色。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广州市一共9个村镇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其中番禺区的新水坑村和沙湾北村光荣在列。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文明村——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道沙湾北村
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有一座历经八百年风雨的岭南古村——番禺区沙湾街沙湾北村。这里曾是“石阶石巷”的古村落,如今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活的产业生态、和谐的治理画卷,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这座位于沙湾古镇核心区的传统村落,用文明创建激活古村基因,在保护与发展中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古祠深巷:
非遗活态传承浸润文明底色
沙湾北村的文明底色,藏在留耕堂的斗拱飞檐里,浸在《雨打芭蕉》的琴弦震颤中,融在飘色巡游的鼓乐喧天处。作为广东音乐发源地,这里孕育了“何氏三杰”等音乐巨匠,诞生了《赛龙夺锦》等经典曲目,村内26处文物保护单位与12项非遗项目,构成岭南文化的“博物馆”。
沙湾北村的街巷肌理,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始建于1275年的留耕堂(何氏大宗祠),以宏大气魄展现着岭南宗祠建筑的最高水准。其柱础雕刻的“竹林七贤”“八仙过海”,檐角的“鲤鱼跃龙门”灰塑,不仅是工艺的巅峰,更承载着耕读传家的文化密码。
漫步车陂街、安宁西街等历史街区,麻石路面与蚝壳墙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固,镬耳墙、满洲窗、砖雕门楼构成“石阶石巷”的独特格局。三稔厅、何炳林院士故居等,串起从宋元到近现代的时空链条,诉说着古村的荣耀与沧桑。
作为岭南文化重镇,沙湾北村拥有包括广东醒狮(国家级)在内的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农历三月三北帝诞,沙湾飘色巡游便在这里启程,孩童扮成历史人物立于彩架之上,随鼓乐穿街过巷,“凝固的戏剧”吸引数万游客驻足。而在沙湾广东音乐馆,每日都有“私伙局”乐社即兴演奏,月琴、琵琶与洞箫的和鸣,让百年古乐在现代街巷中流淌。
在沙湾北村,文化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浸润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催生了“奶牛皇后”等网红店铺,每日售出姜埋奶、双皮奶等数千碗;砖雕传承人何世良设立艺术馆,将《六国大封相》等传统题材融入现代建筑装饰;鱼灯制作技艺与旅游结合,推出“夜间鱼灯巡游”体验项目,让古老技艺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
产城融合:
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实践
曾经依赖传统农业的沙湾北村
如今已形成“文化旅游+现代工业”
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
依托沙湾古镇4A级景区,沙湾北村构建起“文化展示—体验消费—品牌输出”的文旅产业链。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带动130余家商户发展,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全业态:
安宁西街的“沙湾美食一条街”汇聚姜埋奶、鱼皮角、凉拌鱼皮等20余种传统小吃;
古镇内网红民宿将岭南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旺季入住率达90%;
特色文创产品带动“非遗+文创”产业链发展,文创产业与旅游、商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商业”的发展模式,以汉服体验馆为代表的新型文创项目,受到游客的追捧。
此外,古镇还推出了开笔礼、正月墟、“寻味传统沙湾”美食汇、旗袍文化节、非遗研学游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拉动了二次消费,成为文商旅融合的新增长极。
在文化旅游之外,沙湾北村以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俊南工业园作为沙湾首批整治园区,通过拆除旧厂房、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入动漫设计、化妆品研发等89家优质企业,园内四上企业产值达11.69亿元。这种“古村保护+园区发展”的空间协同模式,既保留了村落风貌,又实现了集体经济跨越。
“以前我们村民收入比较单一,现在依托古镇旅游开发,收入更加的多元化,通过房屋出租、旅游经营、商品销售、餐饮美食等,收入显著增加。”沙湾北村村干部介绍。
生态宜居:
绿色发展绘就美丽新画卷
沙湾北村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沙湾北村背靠青萝嶂群山,面向沙湾水道,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实施北屏路“美丽大道”综合整治,统一商铺外立面,种植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等花卉,打造“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景观带,形成“车在花中行,人在画里游”的沉浸式体验;内街小巷实施“三线”下地工程,弱电线路全部入管,空中“蜘蛛网”彻底消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沙湾北村率先推进“美丽庭院”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和表彰一批美丽庭院示范户,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如今,走进沙湾北村,可以看到一座座庭院整洁有序、花香四溢,成为村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沙湾北村还构建了完善的便民服务体系,文化站、公共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老人活动中心、敬老中心、村史展览馆、垃圾中转站、垃圾分类投放点、微型消防站等各类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运营有效,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滴水岩森林公园
沙湾北村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境内的滴水岩森林公园面积约1300亩,包括生态公益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森林水库等,素有“鸟类的天堂、野生动物的乐园”之称。沙湾北村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理想。
“现在我们生活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居住的环境越来越美了,绿植和花卉随处可见,我们就像生活在花园,幸福感满满。”村民开心说道。
治理创新:
千年乡约与现代文明和合共生
踏入沙湾北村
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八百年的古韵
而藏在祠堂与巷道里的治理智慧
正让这座古村落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
在这里
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
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走进村头的智慧治理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跳动着各类村务数据,宛如村庄的“智慧大脑”。依托百千万工程信息平台,沙湾北村打造的这一数字化管理中枢,让村务管理告别“账本时代”,实现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跨越。在组织架构上,“五级”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如一张细密的网络,覆盖全村每个角落。从村党委到村民小组,层层联动、责任到人。同时,《沙湾北村村规民约》《村基层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等规章制度,如同村庄运行的“法律准绳”,将大小事务纳入规范轨道,为有序治理筑牢制度根基。
沙湾北村智慧治理大厅
村民自治的活力在沙湾北村尽情释放。村党群服务队伍穿梭于街巷,他们或是清理古建筑周边环境,守护历史文脉;或是排查安全隐患,为村庄平安护航。这些由村民组成的队伍,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理念。而最具特色的当属“祠堂说理”人民调解新模式,古老的祠堂化身“议事厅”,雕花石凳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乡音土语摆事实、讲道理。遇到矛盾纠纷,来到村头的祠堂,在传统氛围与现代法治的交融中,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如今,文明早已浸润在沙湾北村的每一寸土地。村规民约不再是墙上的文字,而是村民们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漫步村中,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村民随处可见,爱护环境、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村里开展的“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推荐活动,让身边的榜样成为引领风尚的旗帜,激发着村民向上向善的热情。
在沙湾北村,基层治理不是冰冷的制度堆砌,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共鸣,是智慧与温情的交融。这座古老的村落,正以独特的治理之道,绘就出一幅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真切地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编辑:曾柔
校对:孙轶英
审核:万宇澄
签发:叶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