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仪式现场。通讯员 兰天 摄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秦思思 通讯员 关耳)6月9日,第18个国际档案日,西南大学在校史馆举行“庆祝国际档案日暨黄希庭先生学术笔记、手稿和实物捐赠仪式”,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心理学家、88岁高龄的黄希庭教授亲自到场,向西南大学档案馆捐赠一批学术笔记和手稿等实物,用于学校的校史展陈。
在西南大学校史馆的灯光下,一台老式“标准牌”缝纫机静静矗立。斑驳的机身上,仿佛还残留着墨迹。1978年寒冬,当中国心理学教育刚刚复苏之时,38岁的青年教师黄希庭在这块不到半平方米的“书桌”上,写下了影响一代学人的《普通心理学讲义》。
捐赠仪式现场。通讯员 兰天 摄
“当时宿舍不足10平方米,资料堆得下不去脚,只有这台缝纫机是平整的。”黄希庭教授在捐赠现场回忆道。这位被誉为“中国时间心理学奠基人”的学者,将47本泛黄的“红梅”笔记本和这台缝纫机一并捐赠给母校档案馆。笔记本里超过百万字的手写笔记,记录着他半个世纪的学术求索。
翻开这些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笔记本,工整的字迹铺满纸页。从西方经典理论解析到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从实验数据记录到课堂讲义手稿,密密麻麻的墨迹间跳动着学术的脉搏。在1978年的一页笔记上,他写下:“心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这成为贯穿其学术生涯的信念。
捐赠现场,西南大学档案馆馆长张斌戴上白手套,轻轻托起一本1979年的笔记。“看这个章节的修改痕迹,黄先生至少推敲了五遍。”他指着页边不同颜色的批注说,“这些手稿是中国心理学重建期的活化石。”
捐赠的缝纫机。通讯员 兰天 摄
黄希庭的学术之路始于艰难岁月。1977年高校恢复心理学课程时,国内教材已落后国际前沿二十年。没有书房,他把缝纫机当书桌;缺少资料,他跑遍各大图书馆手抄文献。1982年,在这台缝纫机上诞生的《普通心理学》正式出版,成为当时稀缺的本土心理学教材。
“这台缝纫机托起的不仅是书稿,更是中国心理学的希望。”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陈红教授指着机板上依稀可见的墨水印迹感慨。当年使用过这本教材的学生,如今已成长为学界中坚。
档案记载着历史的温度。在捐赠的笔记本中,有一页特别标注着“1985年3月12日,社区心理学研究框架”。这正是黄希庭开创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研究的起点。三十余年后,这套理论体系已应用于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等重大社会服务中。
捐赠的手稿。通讯员 兰天 摄
“这些文物将转化为数字档案和主题展览。”西南大学副校长邱江透露,校史馆正在策划“学人风骨”特展,首批将展出黄希庭缝纫机等20件名师实物。档案馆近期还将征集向仲怀院士的蚕种标本、袁道先院士的岩溶考察笔记等珍贵史料。
据悉,这不是黄希庭第一次捐赠。三年前,他捐出毕生积蓄300万元设立“中国心理学创新基金”,已资助12项本土化研究。青年学者张明刚去年凭借基金支持完成的《乡村振兴中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研究》,正在重庆多个乡镇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