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想到,那个整天把“人权”挂在嘴边、到处“输出民主”的国家,自己竟成了火药桶中央。2025年6月,美利坚的首都没有爆炸,西太平洋也未开战,但洛杉矶烧了。烧得彻底,烧得直接冲破了“联邦—地方”这一美国宪政幻象的最后防线。那是特朗普亲手点燃的一把火。
特朗普曾在竞选时承诺,不容忍任何“非法移民和左翼暴徒”。如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6月6日凌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在洛杉矶启动大规模突袭,拘捕超过150名无证移民,覆盖超市、工厂、居民社区。在没有提前通知地方当局的情况下,联邦执法队伍蜂拥而至,街头立刻陷入混乱。
抗议旋即爆发,最初是几十人,几个小时内便扩散至全市。数百人涌入市政广场,警方发射催泪瓦斯、橡皮子弹,试图驱散人群。但抗议者的怒火远未平息,因为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移民执法,而是一次宪政底线的冲撞,一场政治清算的开始。
新华社的两名记者在现场遭遇执法误伤——催泪弹击中手臂,橡皮弹打伤小腿。美国口口声声讲“新闻自由”,但真相总在硝烟中流血。
白宫挥军入城,加州“失权”
6月7日,特朗普签署备忘录,绕开州政府直接调动2000名国民警卫队进驻洛杉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维稳,而是一场联邦对地方的越权暴力。加州州长纽森强烈抗议:“联邦政府已经越线。”白宫则回应:“地方政府已经丧失维稳能力。”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进一步放话:必要时将出动海军陆战队协助镇压。与此同时,五角大楼释放信号:部分国民警卫队部队将调整为直接接受联邦指挥,不再听命于州长。国土安全部也宣布,将多个抗议区域列为“高风险暴力区”,以便简化执法流程。这意味着:法律和州权,暂时被“国家安全”搁置。
纽约、芝加哥、亚特兰大、波士顿随后接连起火。抗议者的标语不再只是“反对种族执法”,而是“反对军队进城”“反对宪政滥权”。这是一次跨地区、跨群体的集体政治觉醒。
宪政幻象破裂,特朗普逼近内战边缘
美国的宪政设计向来以“制衡”为豪,联邦与州权之间的博弈是其核心。但在2025年6月,这种“制衡”第一次面对真刀实枪的试探:特朗普调兵,纽森反弹,五角大楼站边,民众上街,媒体被打,地方警力与联邦军队间的指挥权不再一致。美式民主的制度缝隙,就这样被一枚催泪弹撕开。
而这一切,并非毫无征兆。从5月起,“反特朗普政府”的怒火已经多点燃烧:
5月14日,美国20个民主党执掌的州组成法律联盟,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联邦诉讼,指控其胁迫各州配合移民执法,否则扣发救灾与交通经费;
5月23日,哈佛大学因国际生录取资格被取消而将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
5月27日,NPR与科罗拉多州公共电台起诉特朗普削减公共广播资金;
6月5日,马斯克与特朗普公开开撕,“科技界之子”怒骂“权力傲慢”。
情绪被积压太久,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这场“解放洛杉矶”的行动,点燃的正是多年来各方对特朗普不满的炸药桶。
内乱背后的对华强硬,纸老虎的幻影?
正当美国本土警棍横飞、催泪四溢之际,6月6日,美国驻日大使格拉斯却在东京高调发言,要求日本加大军备投入,“共同威慑中国”,并主张美日推进防务合作开发。这样的时机,这样的表态,无疑更显荒诞。
一边洛杉矶街头火光冲天,一边却还在鼓动东亚军备竞赛——这不是战略,而是失控。
中方对此迅速回应:中国国防部严正表态,不接受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新华社则通过发布洛杉矶暴动实况,对美国国内秩序的撕裂进行了全景记录。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第一时间发出安全提醒,敦促在美公民注意避险。这是中方在美国本土“人权危机”前罕见的强硬表态,而上一次发布类似警示,还是在俄乌战争全面爆发之时。
特朗普制造紧张,掩盖政权危机?
有评论指出,特朗普对洛杉矶“动刀”,不仅是移民政策的强推,更可能是转移矛盾、测试联邦掌控力的一场“战略演习”。在与马斯克的政治争斗中失分,在哈佛的法律战中失态,在国会民主党人的联合抵制中进退失据,特朗普必须用一种“胜利姿态”来稳住基本盘。
但问题是:当军队开始对居民开火、当地方开始对中央“断联”、当法治让位于军事部署,美国还剩多少制度可信度?所谓的“世界灯塔”,如今早已照不到自己的街角。
记录,就是最强反击
中国无需喊口号,无需做对比,只需安静记录,一笔一划记下每一次催泪弹的喷发,每一个平民的倒地,每一份宪政的破裂。比起抗议,更有效的是旁观中的冷峻,是对“人权”双标的持续揭露。
新华社记者中弹的现场,已成为全球舆论质疑美国执法过当的焦点。而特朗普政府还在辩解:“那不是有意行为。”可这类“非故意”,恰恰是美国暴力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托词。
当洛杉矶街头传来“我们不是你的人”的怒吼,世界不再需要借助外交辞令理解什么是“美国的自由”。因为它此刻就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混乱、分裂、强权、遮羞布被撕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