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不少在镜头前“圆润”多年且曾公开代谢疾病病史的公众人物,短短几个月就“瘦若两人”,甚至登上热搜、头条。
不少朋友跑到我这儿“吃瓜”,问题也从最初的“你说说,他用了什么科技与狠活?”逐渐升级——先是开门见山地问“他是不是打司美格鲁肽了?”,最近更是直接追问“是不是有比司美更有效的药物出现了,那个…替尔泊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如果你对这些药物名称“一头雾水”,可以逐段往下阅读;如果你只迫切想知道“是否有比司美更有效的药物”,可以直接跳转到下文对应段落。
这类药物是怎么让人瘦下来的?
背后的机制和“胰岛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升高,身体就会分泌“胰岛素”这种激素,“指挥”葡萄糖去到身体的各个地方,比如肌肉、肝脏。
然而,有时候胰岛素的分泌会出问题,比如不分泌、推迟分泌,或者指挥不动身体处理葡萄糖(胰岛素抵抗),那么就会引发“糖尿病”。不少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频繁饥饿的表现,这和血糖水平有关。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能引起更强的胰岛素分泌反应。在这一现象中,有两种肠促激素发挥了关键作用——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以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这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GI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肠促胰岛素,最初因其能抑制胃酸分泌而被命名为“胃抑制多肽”,后来发现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分泌。
GLP-1则是第二个被发现的肠促胰岛素,除了刺激胰岛素外,还能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
这两种激素在体内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它们被分泌出来后,很快就被分解了),科学家们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找到了更稳定的、能运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类似物,也被称为“受体激动剂”。
第一代GLP-1类似物叫做“艾塞那肽”(Exenatide),在2005年问世,当时就意外地发现,这种药物居然有明显的减重“副作用”。
此后,“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长效GLP-1类似物陆续诞生,减重“副作用”一代更比一代强。至此,不少“糖友”已通过用药控制住了血糖,也让体重恢复到更健康的水平。
后来,研发人员注意到,虽然单独使用GIP对糖尿病患者效果不佳,但是当GIP与GLP-1联合使用时,能产生协同效应,增加后者的降糖疗效,这一发现促成了“双受体激动剂”的研发思路。
于是,“替尔泊肽”也诞生了。
也就是大家所好奇的——是不是有比司美更强的药物出现了。
得益于“名人效应”,司美成为了近几年最耳熟能详的药物之一。在“吃瓜群众”的视角里,替尔泊肽和司美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预充式的注射笔,都需要冷藏存放,都是每周一次的皮下注射,都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等。
在疗效上,替尔泊肽真的更胜一筹吗?
*如果屏幕前的你,第一次了解到以上药物,或者刚刚萌生尝试的念头,请务必先到正规医疗机构的减肥门诊或内分泌科就诊,在经过医生的评估后,充分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再谨慎做出是否使用药物的决定。
替尔泊肽的效果,比司美更好?
先简单介绍一下替尔泊肽
目前,替尔泊肽被批准用于:
BMI≥30的肥胖患者;
BMI≥27但伴有至少一种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的人群。
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但多数会随时间减轻。
风险:由于其可能引起甲状腺C细胞肿瘤(髓样癌)的风险(在动物实验中),有甲状腺髓样癌个人或家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优势:替尔泊肽能改善多种代谢指标。研究显示它可以降低血糖、血压、血脂,甚至改善脂肪肝。对于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者,它可谓是一箭双雕的治疗选择。
根据临床试验数据(SURMOUNT-1系列研究),使用最高剂量(15mg/周)的肥胖患者,经过72周的治疗后,平均减重达15-20%,相当于100kg体重的人减掉15-20kg。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使用者减重超过10%,近一半减重超过15%,甚至有三成减重超过20%。(这样的效果以前只有减肥手术才能达成)
接下来看看它和司美的对比
1.药理机制
司美是一种单一的GLP-1受体激动剂,而替尔泊肽是GIP和GLP-1的双重激动剂。
首先,它通过GLP-1途径作用于大脑的食欲控制中枢,特别是下丘脑,增强饱腹感、减少饥饿感。许多使用者描述,用药后对食物的渴望明显降低,更容易控制食量。同时,它还会延缓胃排空速度,让食物在胃中停留更长时间,进一步延长饱腹感。这也是部分使用者初期可能出现恶心等胃肠道反应的原因。
其次,GIP和GLP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帮助脂肪细胞更有效地吸收和储存脂肪,避免脂肪在血液中堆积;同时,减少异位脂肪沉积,降低肝脏、胰腺等器官的脂肪堆积风险。
此外,研究还发现,药理剂量的GIP可以增强GLP-1对食欲的抑制效果,两者结合产生的减重效果比单独使用GLP-1药物更强。
2.治疗效果
在糖尿病患者中直接比较两者疗效的SURPASS-2临床试验显示,替尔泊肽在降糖和减重方面都更胜一筹。使用最高剂量的替尔泊肽(15mg/周)比司美格鲁肽(1mg/周)多降低HbA1c(血糖指标)0.5%,多减重约2.5kg。
最新的在单纯肥胖患者中进行SURMOUNT-5临床试验显示替尔泊肽比司美格鲁肽多减重约7%(20.2% vs 13.7%),腰围多缩小5cm(18.4cm vs 13cm)。
3.价格
价格上,两者都属于高价药物,具体费用因地区和保险覆盖而异。
4.副作用
副作用谱也相似,都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但替尔泊肽因更强的GIP作用可能略少引起恶心)。
司美使用效果不佳,换成替尔泊肽会更好?
确实可以考虑换药。(*可以跟医生沟通换药的意思)
在SURMOUNT-2试验的事后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既往使用过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司美格鲁肽)的患者,改用替尔泊肽后仍能获得显著减重效果。
虽然这类患者比例不高,但结果提示——即使对GLP-1药物(如司美)反应不佳,替尔泊肽仍可能有效。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原因:GIP和GLP-1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且GIP可能改善GLP-1抵抗。
一些基础研究表明,在GLP-1受体缺失的小鼠中,替尔泊肽仍能通过GIP受体发挥部分代谢改善作用。这为临床观察提供了科学解释。
当然,在实际换药时医生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患者对司美格鲁肽的耐受性、已取得的减重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合并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等)的控制情况、保险覆盖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等。
但是,换药也并非唯一选择。
其他的选择还包括:调整司美格鲁肽剂量、加强生活方式管理等,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等。毕竟,哪怕药物在不断迭代,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等措施,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基石。
能够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估计都明白,减重从不是易事,哪怕瘦下来了,也可能会反弹。因此,最佳决策不仅仅是选什么药,还需要考虑:药物用到什么时候、除了用药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日常习惯要进行哪些调整。医生对患者全面评估后,会给出个体化建议。
医学的进步固然瞩目,但只有科学地利用这些“科技”,才能实现持久健康;而非体验一把“狠活”,又回到原点。
审稿专家 郭潇
卓正内科医生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
参考文献
内容编辑 隼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