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奔腾的怒江穿越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在云南西北部勾勒出一片神奇而险峻的土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450公里的国境线蜿蜒于云雾缭绕的群峰之中,复杂的地形与独特的气候交织,让气象服务成为守护这片土地安全的重要防线。怒江州气象局首席预报服务专家袁利平在这里已坚守了23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他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边疆气象事业。袁利平坚守岗位做好预报服务。 摄影:苏德丽
去年6月28日至7月1日,怒江地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对于怒江山区,持续暴雨意味着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道219线美丽公路和省道S318独龙江公路,更是连接外界的“生命线”,一旦中断,后果不堪设想。袁利平早已进入备战状态。他紧盯气象卫星云图,调取近十年降水数据进行仔细比对。6月25日,经过审慎研判,一份“重要气象信息专报”送到了州委、州政府领导的案头。6月29日凌晨,守在值班岗上的袁利平通过加密观测信息发现水汽输送通道有略微调整,他敏锐抓住这个变化,立即采取措施将独龙江乡纳入红色预警范围。正是这个关键订正,为基层应急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6月29日上午,贡山县独龙江乡的村干部们根据最新气象预警,挨家挨户敲响了33户村民的门,116人在山洪暴发前转移到安全地带。两天后,应急管理部将这起案例作为“成功避险典型”通报全国。怒江的气象预报难就难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了摸透这套“地形密码”,他带领团队建立了120多个自动气象站,在高黎贡山布设了垂直观测剖面,收集数百万组海拔、风速、湿度数据,构建起适合怒江的精细化预报模型。近五年,全州暴雨预警准确率提升35%,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前量达到48小时。袁利平在六库国家基本气象站查看探测环境提升改造情况。摄影:李春
袁利平深知,在偏远山区,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2023年,得知中国气象学会举办校园气象观测和应用挑战赛时,他主动联系怒江州实验小学,带领一群从未见过气象仪器的傈僳族、独龙族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气象启蒙之旅”。2024年5月,当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着自制的“山区气象预警模型”站上全国赛场时,这份充满地域特色的研究,最终让团队获得全国一等奖。更让袁利平欣慰的是,孩子们从此养成了看云识天的习惯,有家长告诉老师:“孩子现在看到天上的积雨云,会提醒我收晒谷场上的玉米。”袁利平结合怒江气候实际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讲座。摄影:苏德丽
近年来,袁利平牵头建立了5个校园气象站,编写了傈僳语版《山区气象防灾手册》,带着科普小分队走进20多个边境村寨,用“乡音+案例”讲解雷电、暴雨、高温等灾害的应对方法。袁利平是个“闲不住”的人。结束一天的预报值班后,他常常对着降水数据和地形等高线图“较劲”。怒江特殊的“V”型峡谷如何影响降水分布?为何同一暴雨系统在碧罗雪山两侧的降水量相差一倍?这些看似“冷门”的问题,正是制约当地气象预报的关键瓶颈。2015年,他为了攻克怒江州特征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带着团队爬上3000米的高黎贡山垭口,在悬崖边架设便携式气象站,在独龙江乡连续蹲点15天,记录每次降雨时的风向、风速和垂直湿度变化。经过三年攻关,他们发现:当西南气流以20米/秒的速度进入怒江峡谷时,受“狭管效应”影响,水汽会在贡山段集中抬升,导致该区域降水量比理论值多出30%。这一发现被写入《云南山区气象预报手册》,成为滇西地区降水预报的重要依据。在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2002年刚参加工作时,在老旧观测站手动放飞探空气球的场景;另一张是2024年强降水过程后,独龙江乡群众送来的绣着“气象为民”的傈僳族织锦。站在怒江边,看着边疆建设越来越好,袁利平的目光投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那里,自动气象站的百叶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就像他心中始终坚守的信念——扎根边疆,守护这片土地的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场风雨晴阴。
作者:周蓉 苏德丽
编辑:于彤 苗艳丽 丁继武
发布:张琳皓
审核:段昊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4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