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 | 捉对厮杀,车圈咋了?政策拐点,价格战还会持续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3617字,阅读需11分钟

1.汽车行业在2025重庆论坛上展开激烈辩论,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指责部分车企使用厚黑学进行恶意竞争。

2.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提出汽车行业两大谜团:人咬狗还是狗咬人,以及人吹灭鬼灯还是鬼摧毁人灯。

3.由于价格战,汽车行业盈利能力下滑,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8%,利润率仅为4.3%。

4.另一方面,舆论战对汽车行业造成危害,如虚假宣传、水军攻击等,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5.主管部门可能从成立专项调查组、推动企业自查自律和设立法律规则红线等方面整治汽车行业乱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作者 | 老叮当

编辑 | 李昊飞

出品 | 华山论剑V(iauto-ilife)


从隐晦到明牌,从桌子底下到桌面上,车圈的“口水战”一再升级,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势。


最新也是最猛烈的这次,发生在前两天的2025重庆论坛上——


在6月6日的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有一些企业开发布会不拉踩别人可能就不自在,这种流量会反噬自己。”他说,比亚迪遭受的抹黑,是蔚来的数倍。有的车企不是用孙子兵法,而是用的厚黑学,又蠢又坏。”


图片


针对行业热议的“反内卷”,他也给出了四点建议:拒绝夸大宣传、聚焦技术创新而非价格战、反对恶意拉踩竞品和打击黑公关。


在第二天的发言中,针对前者所说的,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火力全开”,不仅提及了“牌桌论”、“又蠢又坏论”,还针对前段时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和李云飞的隔空互怼,提出了汽车行业的两大谜团:“到底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之谜;是人吹灭鬼灯还是鬼摧毁人灯?”


就在几周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已出现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只不过没爆而已。”他还抨击了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称大幅降价后质量得不到保证。


图片


之后,李云飞在个人账号上连发两条微博回击魏建军。第一条写“鬼吹灯”,配上了钟馗捉鬼的图;第二条微博写道:“狗可以咬人,但人不能咬狗!”


这也就是杨学良所说的汽车行业“两大谜团”。


而且,杨学良还再次提及长城两年前举报比亚迪的“常压油箱事件”,希望该事件能尽快得出结论,法律上该有个说法。


图片


之后发言的广汽集团埃安营销本部负责人、埃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肖勇也“站队”杨学良:“我非常拥护和赞同杨学良总的精彩发言。有了杨总这样的‘嘴替’,我们对行业的发展不用更多发声,赞同举手就行了。”


这应该是汽车行业发展至今最激烈的矛盾冲突。


再加上一周前,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向小米“开炮”:“有的从其他行业来的公司,只做一款车就能卖爆,虽然它的产品不怎么样,质量、智驾都不行,但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品牌能力、流量能力,所以它的一个产品哐就能打爆,我们做的产品比好,各方面都好,你还卖不过它,甚至还卖不过它的零头,在今天这个时代没办法。”


他同时表示:“我们要鼓励真牛逼,打击吹牛逼,要避免就像在学校里,用全班全年级最差的学生的成绩来作为标准,来限制、定义整个的教学进度,不能以最差生的能力来限制整个行业的标准,要鼓励突破、鼓励进步,鼓励提升,但是非常支持打击盲目乱吹,不顾生命安全的这种乱吹、瞎吹,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


图片


之后,小米多位高管下场反击,包括雷军和卢伟冰表示:“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小米公关总监王化则写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汽车行业的骂架不断升级,这是整个行业给外界的感受。特别是各大行业论坛,已经成为舆论战的主要阵地。


为什么行业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呢?


“2025年,最能牵动全行业敏感神经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以价格战为主要体现方式的行业内卷,以及由兼并重组带来的产业格局重塑。”6月6日,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开幕,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会上严肃表示:“内卷是变革中的阵痛和杀手,而兼并整合是内卷的必然结果和治理手段。


图片


这番话,道破当下汽车产业的困境,也道出了当前行业内外相关利益方对无休止价格战的无奈。


就在5月30日粤港澳车展开幕前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核心宗旨就是呼吁企业依法依规地开展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行业和消费者权益。


图片


第二日,包括工信部在内的主管部门也公开表态,强调将采取必要措施来维护汽车产业健康秩序,其中具体措施包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生产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


据可靠消息,在6月2日,工信部、发改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在内的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了17家主流车企一把手进行闭门座谈会,并在会上明确指出,当前行业中无序的价格竞争,是典型“内卷式竞争”的表现,与中央倡导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背道而驰,要求自查并上报财务数据。


从多部委的联合声明,到三部委组织的闭门座谈会,可以看出,整顿汽车行业乱象,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1

反对“内卷式竞争”,

不能只是口头警告


事实上,从去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范内卷式恶性竞争”开始,“内卷式恶性竞争”一词频繁出现在行业政策语境中。


在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中,“防止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甚至直接被写入了国家文件。


图片


但可惜的是,因为没有明确对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定义,也缺乏具体的管理机制,行业内对此大多采取了观望态度。


进入2025年,汽车行业内就爆发了至少三轮规模较大的价格战,今年1月初,在补贴政策尚未明朗以及春节购车热潮下,多家车企自掏腰包为补贴兜底,同时给出了限时补贴来刺激销量。


图片


2月春节前后,因为特斯拉率先推出Model 3限时保险补贴8000元+5年0息政策,随后多家新势力追加金融礼,部分合资车型加码“一口价”,最高单一车型直降4.4万。


5月23日的价格战被认为是“史上最大力度的官降”,当日,比亚迪突然宣布旗下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降价5.3万元,事先毫无征兆。随后,多家车企跟风加入了降价潮,某家车企宣布旗下38款车型开启限时降价,最低3万的瑞虎3X一度让网友以为是恶搞的P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几天,有关部门还在强调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危害。


5月15日,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会议上强调要防止同质化与内卷式恶性竞争;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将“因业施策、对症下药”解决内卷式恶性竞争问题;5月21日,国务院反垄断专家组会议也将“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列为重点任务。


事实证明,反对“内卷式竞争”,只靠口头约定是没有用的,要真正付诸行动,有制度条款、甚至惩罚措施,才能制约无底线的恶性竞争。


2

内卷式恶性竞争,

已损害中国品牌声誉


如果说1年前,消费者还会因为价格战买车便宜而沾沾自喜,那么现在,在循环往复的价格战的攻击下,消费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价格战的残酷。


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数据显示,5月汽车类投诉量环比激增217%,其中83%涉及“降价补偿纠纷”。


当然,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刺激销量的。


从5月销量来看,比亚迪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8.24万辆,同比增长显著,1-5月累计销量达到176.33万辆,同比增长38.7%;吉利汽车集团5月销量大增46%,达到23.52万,今年前5个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约为117.3万辆,同比增长49%;奇瑞汽车今年前5月累计销量约为102.65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5月销量约为20.57万辆,同比增长9.1%;长安汽车1-5月累计销量达112.0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5.09万辆,同比增长46.89%。


图片


新势力车企的表现也不俗,5月份,零跑汽车以4.51万辆的交付量蝉联新势力榜首,同比增长148%。鸿蒙智行和理想汽车分列二、三名,鸿蒙智行全系销售4.45万辆,仅问界品牌贡献3.66万辆,理想汽车销售4.09万辆,同比增长16.7%,小鹏汽车5月销售新车3.35万辆,同比增长230%。


虽然短期刺激有效,但终端的经销商对销量的可持续持悲观态度,据流通协会调查,有37.6%的经销商预计,6月销量基本持平,有35%的经销商判断销量将下滑,降幅在5%以内,仅27.4%的经销商持乐观态度。


而比销量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623亿元,同比下滑8%;汽车制造业利润率4.3%,相对于整体工业企业利润率5.4%偏低,而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已经下降到仅有3.9%。


图片


具体到车企,比亚迪是去年国内已经上市的汽车制造商中净利润最高的车企,其净利润为402.5亿元,甚至挤全球十强榜单。


与之对比,被国内营销号踩低的丰田去年净利润4.76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376.21亿,约等于国内9家整车车企合计净利润的2.4倍。


当然,比利润降低更可怕的是,有些行业已经没有“利润”而言。


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2024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的收入现金比率降至0.909,净利润现金比率从1.39降至1.18。同时,供应端企业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拉长。据Wind数据显示,超过70%的汽车供应商账期超过120天,不少已延长至180天以上,个别甚至突破240天。


图片


一方面,企业虽然账面盈利,但真实到手的钱其实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账期越拖越长,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据透露,有供应商为了节省成本,已经开始采用低配材料。


这种偷工减料短期内看不出差别,但长期以往对于汽车耐久性、可靠性是不可逆的伤害。


据J·D·Power发布的2025年汽车可靠性研究报告显示,行业平均每100辆车问题数高达226个,达到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与2024年相比,问题数增加了16个。


正如王侠在重庆论坛上的警示:“无底线的价格战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最终影响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


结语


除了价格战,舆论战的威力也十分可怕。这种非正当竞争手段,与价格战一样,正在危害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主管部门对于以上无限线的恶性竞争,已经明确了监管的意向和态度,但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又想抓经济GPD,又要权衡发展的可持续性,还是非常考验有关部门政策调控和监管智慧的。


据相关人士透露,下一步有关部门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整治汽车行业的乱象整治——一是成立专项调查组,重点调研价格战、水军攻击、虚假宣传,回应外界重点关切的问题,包括实名举报某车企造假,督促企业守规;二是推动企业自查自律,倡导行业内部监督;三是从中长期推动制度建设,设立法律规则红线,形成从倡议到执法的闭环治理体系。


期待接下来有关部门能给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如果一切顺利,或许能够培育出既能快速奔跑、又能稳健前行的汽车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