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鹏汽车与华为发布追光全景抬头显示,作为小鹏G7车型的首发配置,解决了HUD技术的三大痛点:看不清、易眩晕、无效信息过多。
2.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拥有87英寸超大画幅,清晰度达到1920*1080,白天场景亮度大于12000nits,对比度高达1800:1。
3.除此之外,小鹏G7将成为小鹏汽车产品序列中首款搭载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的新车,预计将在年内发布。
4.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系统支持AR车道级导航、AR辅助驾驶和AR安全辅助等创新场景,提升驾驶体验。
5.同时,小鹏G7定位介于G6和G9之间,将在25万元级纯电SUV市场竞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两年前,在小鹏 G6 刚发布的时候,曾有一位车主在小鹏社区提出过 G6 没有抬头显示的质疑,G6 的产品经理如此回应了争议:
G6 重点在强化自动辅助驾驶体验,开启智驾时,HUD 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但我们依然会认真听取广大鹏友的声音,研讨是否搭载 HUD。
两年过去,当智能辅助驾驶正在以「月」为单位迭代演进,抬头显示成为联动智驾功能的座舱关键载体,小鹏也是时候补上这项最受争议的配置。
昨日,小鹏汽车联手华为发布「追光全景」抬头显示,而 G7 将会成为小鹏汽车产品序列中首款搭载该功能的新车。
「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是业界首款实现光毯 AR-HUD 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 HUD」,小鹏汽车智能体验负责人于桐兴奋说道。
终局形态
几年前,我们很多小鹏车友就有反馈想要 HUD(抬头显示)这项功能,为此我们去试了很多别的产品,最后试完觉得这项功能同质化很严重。
我们还是希望技术创新能够带来体验创新,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思考如何能够在 HUD 上创新,很快我们就意识到这并不容易。
于桐认为,目前行业 HUD 普遍存在 3 大痛点:看不清、易眩晕、无效信息过多,而小鹏「追光全景」抬头显示完美解决了这三个痛点,其表现是划时代的。
1、「看得清」
传统汽车 HUD 往往容易出现白天看不清,夜晚影响视线的情况,这主要是投影画幅小、亮度及对比度不足导致。
小鹏「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拥有同级领先的 87 英寸超大画幅,这一尺寸是行业普遍水平的 2 倍,清晰度达到 1920*1080,支持色域高达 85%,白天场景亮度大于 12000nits,对比度更是高达 1800:1,真正做到白天看得清,夜晚无杂光的全场景显示。
2、「不犯晕」
如今业界的汽车抬头显示,还容易出现晕眩问题,这与人眼的远近感知机理紧密相关,行驶过程中,车主视线往往会不自觉在正前方路况与挡风玻璃之间来回切换,长时间的远近切换会导致视觉疲劳,进而加重眩晕感。
小鹏汽车是怎么做的?
于桐向我们解释,小鹏工程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人眼识别远近的距离在 7.5 米左右,也就是说只要将 HUD 图像放在远景距离范围,人眼就不会频繁远近切换。
小鹏汽车将「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的图像显示放在了 10 米距离,超过了人眼远近感知的极限,从源头上降低了眩晕感的产生几率。
想要「不犯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图像畸变。
车载 HUD 的原理是下方光源经过两层镜片反射至玻璃,以此实现挡风玻璃投影的效果。
「追光全景」抬头显示采用了全新抗畸变算法,相比行业 3%-5%的静态畸变率,小鹏工程团队将静态畸变率控制在了 1%以内。
3、简洁高效,拒绝遮挡
小鹏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系统,遵循极简、自然、清晰的设计理念,融合显示的简约视觉元素,图像元素以光毯、箭头、终点为主,并平铺到真实可感的眼前三维空间,动效表达流畅自然。
克服 HUD 三大行业痛点,只是硬件基本功,能否突破硬件上线,并在 HUD 板块实现创新,决胜点在于软件能力。
行业目前新车搭载的 HUD 抬头显示,体验各不相同,有 P-HUD、W-HUD 还有 AR-HUD,但没有哪一家车企真正在这一块做什么创新体验,消费者需要一个个去试驾才能感受出来。
于桐进一步向我们表示:很多友商还是将 HUD 当作是一个 Pad 来用,仅作简单显示,这不是最好的体验。小鹏汽车要做的是将 AR 真正做到现实里去,这是核心出发点。
基于此,小鹏汽车为「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打造了三大创新场景:
1)AR 车道级导航
2)AR 辅助驾驶
3)AR 安全辅助
首先是 AR 车道级导航。
传统车道级导航有一个问题,就是导航显示屏幕并不在眼前,我们往往是先听到提示音,才看到导航决策,导致错过路口。
而小鹏的「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系统,实现行业首次将导航线路画在真实道路上。不同于其他 HUD 产品简单的动态箭头投影,小鹏将一条动态「光毯」贴合在了前方行驶线路。
这条动态光毯可以覆盖多岔路口、错位路口、同向分叉路口、进出辅路、进出匝道、上下高架、前车避让以及公交车道绕行等多种复杂路况。
独具巧思的匝道通行动效设计
绕行公交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光毯的颜色选用还颇为讲究。
于桐透露:行业大多 HUD 指引因素,都选用了蓝色、白色作为主调,而小鹏工程团队分别尝试了多种以绿色、白色为底色的衍生色,最终发现绿色不仅在视觉清晰且不易疲劳,对远近视人群的兼容性还最佳,敲定了「绿色光毯」的终极形态。
光毯元素的创新,不光让指引更精准,还突破了传统 AR 车道级导航的桎梏。
如果我们回顾市面上的车道级导航产品,我们会发现这些车道级导航的覆盖率并不高,一般仅能做到覆盖 1-2 线城市,并会在一定路面上出现缺失。但小鹏的 AR 车道级实现了全国所有城市的覆盖,并能做到光毯 100%贴合不漂移。
这是怎么实现的?
这有赖于小鹏的智驾 3D OCC 技术,「追光全景」抬头显示集成了小鹏汽车的智驾感知能力,行驶过程中会实时感知道路坡度以及周边环境,让动态光毯始终贴合在准确的行进道路上。
小鹏的做法实际上非常有意思,通过智驾感知能力与 HUD 的软硬件耦合,打破了传统车道级导航的局限性,车机的车道级导航将不再完全依赖于地图厂商的采集、标定,车企可以通过智驾感知能力,有力补全传统车道级导航的短板。
换言之,小鹏走了一条全新的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小鹏汽车还在 HUD 上做了 AR 与辅助驾驶元素的整合:
「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是行业唯二支持辅助驾驶光毯显示的 HUD 系统,能够实现辅助驾驶系统所见,即所呈现。
于桐向我们分享了 6 大高频使用场景:转向、常规顺行、加减速、红绿灯启停、变道等待弯道超车以及泊车场景,追光全景 HUD 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提醒、引导,向车主清晰反馈智驾意图。
实用性拉满,小鹏在情绪价值上亦有考量。
譬如是追光全景 HUD 与智驾小蓝灯做了联动,在激活智驾后,HUD 界面将根据 NGP、LCC、到达目的地等多种状态,释放不同的动画渲染。
实时感知信息、智驾信息完成耦合,主动安全场景也不会缺席。
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支持加塞预警、鬼探头预警、窄路会车影像、倒车影像功能的集成,小鹏用了简洁、醒目的显示元素实现了及时的预警提醒。
鬼探头场景
加塞预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业首发的雨雾天气预警功能,在高速大雨、雾路况下,借助整车的实时智能感知,HUD 能够精准反馈前车车距,并且「脑补」出行车道路线,即便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也可以做到安全驾驶。
在历经 2 年的探索后,小鹏在曾经备受争议的 HUD 配置上交出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案,如同于桐所说:
这可能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 HUD。
一次技术自证,一张新入场券
上个月,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曾在社交平台,亲自回应了小鹏汽车选择纯视觉智驾的路线争议,她说:
在「让大脑更聪明」或着「戴上也是眼镜」的选项中,我们选择了让大脑更聪明,来全面提高智驾的安全系数。
在袁婷婷看来,纯视觉的优势总结起来大致 3 点:
1)反应更敏捷,去激光雷达节约 20%感知算力,升级视觉感知模型容量、参数量和推理频率,端到端延时大幅降低,视觉响应速度是激光雷达近 2 倍
2)脑容量更大,脑神经更发达。小鹏云端基座大模型有 720 亿参数,行业最高,摄像头输入信号更丰富,提升整个系统上限
3)眼镜更雪亮,小鹏汽车鹰眼视觉采用前后向 800 万像素摄像头,结合 Lofic 技术,是行业内车规级最高精的摄像头,即便在暗光、雨雪天也能看得比人眼更清楚。
细究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争议,本质是感知能力高低之争,而如今在 AR-HUD 上完成智驾能力整合的小鹏,又何尝不是一次感知能力的技术自证?
截图来自微博@XP-Candice婷婷
本场发布会除了追光全景抬头显示,还有一个亮点:小鹏 G7。
电车实验室曾在 5 月末,对小鹏汽车的一季度财报进行了跟踪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转至《小鹏汽车,匍匐在黎明前》,自行翻阅回顾。
我们发现,小鹏汽车在今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超 9.4 万辆新车,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微涨 3%,籍次表现,小鹏汽车超越理想汽车成为新势力一季度销量冠军。
但在销量微涨的情况下,小鹏汽车的营收数据却发生了 1.83%的微降,小鹏汽车的季度营收从四季度的 161.05 亿收窄至一季度的 158.1 亿。
核心原因在于小鹏汽车当前的产品矩阵,在依靠 MONA M03、P7+ 两款新车触底反弹后,小鹏还要承受均价走低的阵痛。
以成交均价为代价,实现自我救赎的同时,小鹏逐渐失守 30 万级高端纯电市场。想要保持持续、强劲的营收增长,「向上走」几乎是必然。
小鹏汽车的新车矩阵,成为了逆转品牌调性的「胜负手」。
何小鹏曾在一季度业绩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到了小鹏汽车年内新车规划,他说:
6 月我们将开启 G7 的预热发布,三季度还将推出 30 万级豪华运动轿跑,全新一代 P7;四季度,我们将有鲲鹏超级电动车型逐步进入量产,从而实现「一车双能」。
小鹏 G7,是年内新车规划的打头阵车型,迈出的第一步也必须坚实、有力。
「小鹏 G7 将会逐步亮相,它搭载了小鹏最先进的技术,科技能力断代领先」,于桐说。
何小鹏-图片来自:Bloomberg
小鹏 G7 定位介于 G6、G9 之间,落位至 25 万级纯电 SUV 市场。
从工信部披露的信息来看:
G7 整车尺寸达到 4892*1925*1655mm,轴距为 2890mm,是相对标准的中型纯电 SUV 尺寸
预计采用单电机,峰值功率 218kW,最高车速可达 202km/h
搭载磷酸铁锂电池,76.3kWh 电池版本,CLTC 纯电续航超 700km
申报电耗最低可达百公里 12.9kWh,支持 800V 高压平台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鹏 G7 的造型设计。
与 G6 圆润的造型截然不同,G7 延续了 P7+ 的猎装设计,本质上,G7 就是一台拉宽拉高的 P7+,复用 P7+ 的爆款经验,这将会是小鹏汽车迈入设计 3.0 时代的第二款作品。
首发「追光远景」抬头显示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小鹏来说,G7 是小鹏手上攥着的入场券,一张重返 30 万级纯电市场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