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呼吁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避免价格战和相互诋毁。
2.价格战始于2023年4月份的国内汽车行业举报事件,持续至今。
3.由于利润降低,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减少,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减弱。
4.然而,部分车企热衷于制造营销话题,如数据造假、资本炒作等。
5.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企业的评价可能受到造假行为的影响,影响海外市场份额。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近日于重庆汽车论坛讲了一番话:
出海车企要有大格局,大家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组成部分,我们都顶着一顶中国汽车的帽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能把“价格战”卷向海外,更不能相互诋毁拆台。
价格战的恶疾
始于2023年4月份的国内汽车行业举报事件,发酵于2024年重庆汽车论坛;一个糟糕的话题持续了两年有余,一直到2025年重庆汽车论坛再次因尹同跃所讲的“相互诋毁拆台”而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话题。
请思考一个问题:曾经的汽车行业热门话题是什么,现在的汽车行业热门话题是什么?
作为在汽车行业从业多年的人,笔者是深有感触的。
曾经的汽车行业或领域里的热门话题基本都是围绕新车辆、新技术、新设计,以及各品牌车辆的性能、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横向对比测评;在新能源汽车逐渐形成市场规模之后,热门话题又多出了电池类型、能量密度、电机功率密度、电控芯片等等,也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有一个可以持续讨论很久的技术话题。此时的汽车话题领域是健康的,各个品牌的汽车是可以讨论和评价的,真正的汽车爱好者关注的是汽车产品和技术,并不会过多关心企业的营收、负债或者营销。
现在的汽车领域热门话题主要为:
哪家数据造假
哪家高管吹牛
哪家车企回应
哪家营收良好
哪家将要倒闭
等等。
热门话题极少与产品和技术相关,说到底,话题已经全部围绕营销!只不过可以细分为自吹自擂类、浮夸表演类、商业互吹类、相互拉踩类、情怀理念类,不论是哪一类,现在的车企们有多少能以技术制造话题?似乎是不多的。
可是就有一部分车企热衷于制造上述话题,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笔者认为核心因素还是“价格战!”近两年里之所以很难看到三电技术或内燃机技术再有大的突破,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减少;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减少的原因当然是企业利润降低,2024年数据显示汽车企业利润不足4%!而同类国际领先企业是可以达到10%左右的。
企业利润降低自然没有能力去研发,如果持续下降的话,最终怕是连正常运转都无法维持。所以“价格战”会造成所有车企研发能力的减弱,无一可以例外。
不能讳疾忌医
同时“价格战”还会让部分车企动起了“歪心思”——数据造假、资本炒作、价格竞争,最终成为垄断企业——“0公里二手车”是汽车企业销量数据造假的方式之一,数据造假即可吸引资本注入,资本力量给了造假企业恶性价格竞争的筹码;于是数据造假情况会更加严重,价格竞争也会逐渐演变为无序的“价格战。”
劣币驱逐良币,乱象值得深思。
这种玩法在国内行得通,在海外或许行不通。
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日产、三菱、铃木、斯巴鲁、雅马哈等等国际知名汽车或机动车制造企业都先后被起底过造假行为;其中有车辆排放数据造假,有车辆质检数据造假,有车辆配件标准造假,有车辆材料数据造假,甚至有制动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造假。
当初的我们无情的嘲笑着这些车企,怎么可以这样造假呢?
可是现在想一想这些造假的企业至少还能被起底,企业还能愿意去接受相应的惩罚。
反观国内某些车企,虽然有关车辆排放数据的争议事件还没有定论,可是超过两年还没有定论的结果更令人遗憾;同时“0公里二手车”的做法是典型的数据造假,相关企业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被公示,当然也有可能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然而不论需要多长时间,上述车企与案例均说明以上“卷”的方式在海外市场均行不通,一旦被发现造假则难免被起底,届时如果有本土车企在海外采用这些阴招而被起底的话,结果或将是整个“中国汽车”评价的一落千丈,多年来努力积累下来的海外市场份额也有可能大量丢失。
在讨论奔驰、宝马和奥迪的时候会有一个“德系车”的统称,在讨论丰田、本田和日产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日系车”的统称。
同理,不论是讨论奇瑞、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还是一汽、东风、上汽、广汽或江汽,在海外市场里的它们都会有一个“中国汽车”的统称;确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能让一些老鼠屎坏了整锅汤。
相应争议话题该有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