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通缩,应该还有万亿级放水,从CPI-PPI剪刀差看央妈货币开闸放水的优化空间

2025年5月经济数据揭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扩大至3.3%,环比延续0.4%的负增长。这份看似平淡的数据背后,涌动着多重力量的激烈博弈——能源价格重挫(汽油价格环比猛降3.8%)拖累整体指数,但核心CPI却同比上涨0.6%,创下近期新高;传统工业领域价格承压,而集成电路、飞机制造等高端装备价格涨幅达3.6%;服务消费中宾馆住宿价格飙升4.6%,创十年同期峰值。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分化,在通缩压力表象下,新动能已悄然破土。

一、数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通缩表象下的经济真实图景

1. 能源价格:CPI下行的最大拖累项

能源价格成为压制CPI的核心变量,环比下降1.7%,贡献了CPI总降幅的70%。汽油价格3.8%的月度跌幅,直接拉低CPI约0.13个百分点。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向国内的传导,以及新能源替代加速(光伏发电成本持续走低)对传统能源价格的压制。然而这种输入性价格下跌,掩盖了国内消费领域的真实温度。

图片

2. 消费内需:核心CPI与服务消费的韧性显现

当剥离食品和能源的干扰,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折射出消费领域的积极变化: 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金饰品价格同比大涨1%,家用纺织品和文娱耐用消费品分别上涨1.9%和1.8%;- 服务消费持续回暖:交通工具租赁费上涨3.6%,旅游价格结束下降趋势转为上涨0.9%;- 线下消费场景复苏:宾馆住宿价格创十年同期最大涨幅,文体活动带动的夏装消费推动服装价格上涨0.6%。

3. 工业领域:传统与新兴的“冰火两重天”

PPI的深度回落(同比-3.3%)凸显工业部门压力:- 传统原材料行业承压:受国际油价下行冲击,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5.6%,煤炭行业因淡季需求疲软价格下滑3.0%;- 高端制造逆势上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飞机制造价格均上涨3.6%,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价格上涨3.0%,半导体专用设备制造价格上涨0.7%。这种分化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力,也暴露了传统增长模式的困境。

二、公众关切:民生体验与数据表象的落差

当普通家庭阅读CPI数据时,产生的困惑直指统计现实与生活体验的鸿沟:

“油价跌了,为何生活压力不减?” 虽有汽油价格大幅下降,但鲜果、水产受气候和休渔期影响上涨超3%,日常菜篮子成本未明显降低。

“工厂降价,为何商品没便宜?” PPI连续多月负增长,但终端消费品降价有限,制鞋业、计算机等生活资料价格反而回升,中间环节成本削弱了价格传导效率。

“消费复苏,为何感觉不强烈?” 核心CPI虽上涨,但0.6%的涨幅仍显温和,与疫情前水平存在差距,中低收入群体对价格敏感度更高。

三、政策审视:货币宽松的节奏与结构性困境

1. 当前货币传导的“梗阻点”

尽管央行持续推动宽松,但资金流向与经济痛点尚未完全匹配:- 企业融资成本分化: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航空航天)受益于政策倾斜融资顺畅,而传统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PPI通缩下信贷风险溢价上升;- 居民信贷需求疲软:1-5月CPI累计同比下降0.1%,反映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预防性储蓄倾向抑制信用扩张。

2. 结构性工具的应用空间

货币政策需更精准滴灌:- 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对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价格上涨行业(3.6%涨幅)加大再贷款支持,巩固其向好势头;- 激活消费金融潜力:针对服务消费回升领域(旅游、住宿),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释放核心CPI上涨动能;- 稳定传统产业流动性:对暂时困难的能源、建材行业提供过渡性融资安排,避免通缩预期自我强化。

图片

四、破局之道:货币政策的精准化协同

1. 总量与结构的动态平衡

当前需适度扩大总量宽松:- 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LPR下行,缓解PPI通缩对实体利润的挤压;- 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对中小银行增加再贴现额度,提升基层信贷能力。

2. 财政货币的深度协同

设立转型升级特别融资机制:为新能源、半导体等边际改善行业(光伏价格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提供贴息贷款;- 消费激励的金融配套:对绿色智能家电、文旅消费等核心CPI上涨领域,提供支付优惠及分期补贴。

3. 预期管理的艺术

增强政策透明度:定期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解释工具选择逻辑;- 传递坚定稳增长信号:通过官方渠道解读CPI/PPI结构分化,避免通缩预期固化。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平衡,于挑战中孕育新机

当上海市民为金饰柜台前排起长队而惊讶,当深圳半导体工程师加班赶制涨价订单,当三亚酒店经营者见证十年未遇的旺季涨价——这些微观图景汇聚成的经济真相,远比“CPI-PPI双降”的标题更丰富、更真实。数据显示,核心CPI连续3个月回升,高端制造价格涨幅突破3%,这些“绿芽”正顽强地穿透数据冻土。

当前的政策选择,既不是大开闸门的“洪水漫灌”,也不是谨小慎微的“滴水灌溉”,而应是依托精准传感器的智能滴灌系统——既为萌发的新芽输送养分,又为板结的土壤松动根基。随着货币政策工具箱的进一步优化,财政产业政策的协同发力,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场静悄悄的结构性变革,终将推动中国经济穿越周期迷雾,迎来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复苏黎明。当每一分流动性都精准注入经济的毛细血管,当每一家企业都能在货币政策的阳光下找到生长方向——这或许就是现代金融治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