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效率崇拜”的迷雾弥漫在教育领域,儿童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机械的知识训练取代生活体验,成人世界的焦虑过早侵占童年的精神领地。不容乐观的现状前,重新认识儿童和儿童教育尤为迫切,而相关儿童教育学的研究并不充分。日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的著作《儿童生活与教育》迎来再版,鞭辟入里地剖析了教育异化的现象。书中对儿童主体性的阐述和探析,不单是理论建设层面的“补短板”,更为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反思的索引:教育行为的价值坐标应深植于儿童和其生活本身,在尊重儿童自主建构的节律中,将培养目标转化为支持性脚手架,让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命的自然生长。
作者: 侯莉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贝贝特
把握儿童生活新鲜感和稳定感的平衡
《教育家》:您在书中谈到,教育不应为未来牺牲当下。为何会出现习惯性地忽略儿童当下的发展需求和情感体验的情况?
另一方面,从文化传承模式的演变来看,过去,老一辈怎么做,子女就怎么做,这属于前喻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并喻文化,成人与儿童相互学习。而如今,后喻文化逐渐凸显,即成人需向儿童学习——这常出现在迁移家庭中,比如迁入新文化环境,小辈学得更快,成为长辈的教导者。原本人们认为我国从前喻文化走向并喻和后喻文化需较长时间,但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引发了人们的焦虑。我们尚未完全消化老一辈传授的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又迅速来临,导致代际冲突加剧。在教育方面,快速的转变带来诸多碰撞,如对儿童生活观念的不同看法,由此在主宰儿童和崇拜儿童两种观念间出现了摇摆 。
《教育家》:儿童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根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教师意识到尊重儿童的重要性,但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即将“儿童中心”简化为“让孩子开心就好”。教育者应该如何辩证理解这一问题?
基于此,我国提出了幼儿教育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保教结合。以一日生活为例,通常包含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占比较大,保教结合要求生活活动也具有教育意义,要逐渐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了解在特定制度下该做什么,如按时吃饭、饭后散步等,便是一种制度化体现。二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儿童最早的游戏是自由游戏,能自主选择玩伴、材料与内容。通过自由游戏,儿童能了解自身的喜好与能力,为未来成人生活进行游戏化演练。随着年龄增长,自由游戏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具挑战性、更贴近成人生活的游戏,引导游戏包括规则游戏(如老鹰抓小鸡)便出现了。在规则之下,儿童如何把各个方面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是另一种自由精神散发的体现。从小班到大班,自由游戏与规则游戏都应存在,且可相互转换。但这也给教师带来挑战,即如何把握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状态,以及何时退出、何时再次介入,教师会出现纠结,导致呈现出两极的徘徊。
我们首先要理解儿童的天性,相信给儿童适宜的环境和恰当的对待方式,他就能自由地蓬勃成长;同时,理解幼儿园不能没有制度。有些幼儿园比较激进,儿童从入园开始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他时间全是“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种“自由”在我看来是要打引号的。难道因为游戏有价值,就要完全抛弃集体教学活动吗?集体教学活动从产生的根源到对儿童的作用,都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否保留每天一节以及是否安排在固定时间,是值得思考的。不管是集体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核心都是为了儿童的生活和儿童每一天的发展。
幼儿园生活应是制度化与灵活性并存。广西夏天一下雨就会冒出大量“雷公根”,儿童在户外活动中看到后十分兴奋,这部分可能是预设课程中没有的,是否要追随儿童兴趣做出调整?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在预设性与生成性中寻求平衡,如此幼儿园课程才能最适恰。好的教师善于发现儿童每日的新鲜感,同时也要让儿童在日常更替中有稳定感,以此实现儿童的最佳生长。
做好教育概念和行为的价值判断
《教育家》:很多时候,教师意识不到自己在规训儿童,违背儿童生活的规律。教师应该如何跳出规训的怪圈?
当前,有一部分幼儿园仍在规训和约束儿童,比如儿童玩得正尽兴时被强硬打断,或被窗外事物吸引时被要求收回目光,这是主宰儿童的表现。不过,许多幼儿园已经在大力改革,在探索中可能走弯路,干预多些还是放手多些,我认为都不是原则问题。社会改革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出现困惑甚至一些混乱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那些未跟上改革步伐的教师,既不尊重儿童和教育,也未认真领会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的精神,相关部门也在关注,这类教师需要进步。同时,对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教师,要给他们提供看世界的机会。比如广西边境地区开展三年质量提升工作,通过一对一帮扶,引领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改善自身的教育理念的行为。
教师要总结教育生涯中的经验,尤其是那些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成功经验。哪怕只是工作一年的新教师,也可以每天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特别棒,形成自身实践智慧的积累。对于专家的指导,应该思考哪些建议与自己的实践积累相契合,将其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不会因他人的言论而轻易动摇,也不会盲目地听不进意见,而是在坚定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教育家》:不少幼儿园只要言活动必谈“源自并追随幼儿兴趣”,但真实情况比较参差。如何辨别教育活动是否真的来自儿童生活?
我的建议是,在判断兴趣时,记录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所在及内在动机。我们倡导观察儿童,目的不是为了写故事案例,而是核查儿童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若能合二为一,兴趣则会更持久。儿童当然会有一时兴起的情况,比如看到一只漂亮的小鸟。教师若能捕捉其价值,比如近期刚好计划了关于鸟的讨论,这只小鸟就能成为来自孩子的兴趣点。教师可拍照或摄录,与孩子讨论,将外在刺激引发的想法变成孩子持续探究的兴趣。很多孩子的注意力会被各种事物吸引,三分钟热度,长久来说不利于成长,所以学前期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此外,教师要考虑什么样的兴趣点能成为小组或班级范畴的兴趣点,这是幼儿园课程应有的价值判断——是否符合年龄阶段,是否可持续探究,材料和环境是否做好准备。不能把“兴趣”不加分析地放在每个儿童身上,更不能仅符合教师预测的兴奋点就认可,而应回归儿童本身去考虑。
《教育家》:一些教师苦恼于个别儿童的兴趣保护和集体安排的冲突问题,面临是否给予其额外时间的两难困境。教师纠结背后需要澄明哪些观念?
从身心发展层面来说,按时进行后续进餐之类的活动,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应该摆在第一位,但强行打断孩子的专注所在,极有可能挫伤他们的探索欲。有的教师采用了巧妙的方法,允许孩子留下未完成的作品,与全班约定不要破坏作品,在特定的时间让孩子继续搭建。但若是作品在公共区域,保留下来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先拍照记录,并告知孩子下次会留出更多时间让其继续。如此处理,既保护了个体的兴趣和活动延续状态,又充分考虑到孩子作为班级一员,其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因此,判断是否让孩子留下继续,并非简单的留或收的选择。学前教育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我们希望他们懂得“考虑自己,顾及别人”,就要对公民教育加以重视。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保护孩子的情感,增进孩子的理解。
无法被量化的教育艺术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
《教育家》: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一些幼儿园尝试利用技术分析幼儿行为。当借助算法生成“儿童画像”时,如何避免忽视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生活瞬间?
在幼儿园中,数字技术与幼教的融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即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目前前两个阶段已经普遍实现,数字化还没有到完全阶段。可穿戴设备记录儿童体征数据,AI系统分析成长轨迹,这些创新实践展现出技术赋能教育的可能性。但面对数据记录儿童行为,也须谨慎对待。对于孩子在园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人一定是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截取数据辅助教师做判断,但必须培养教师及时捕捉和发现教育现场的能力。观察儿童的眼神交流、感知情绪波动的能力、即时互动中的教育智慧,这些无法被数据量化的教育艺术,恰恰是教师专业性的核心体现。过度依赖技术监测可能导致教师专业能力的退化,也是对教师主体性的剥夺。此外,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可能会导致忽视个体差异性和过程性变化,也是需要教师尤为注意纠偏的。
在芭学园的日常记录中,有个令人动容的场景:一个小女孩每天早早站在幼儿园门口,直到她最好的玩伴—— 一个小男孩出现,整个面容才会开朗起来,笑嘻嘻地迎上去,两人一起开始做游戏。我将视频中两人互动的过程转化为文字输入AI,询问对女孩的评估建议和下一步的发展指引。AI基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生成分析报告,判断女孩的发展水平,理性地给出一步步的教育建议。然而,现实中教师的选择截然不同。当寒冬清晨女孩又一次在冷风中等待时,教师默默拿自己的棉袄将孩子裹进怀里,告诉孩子我们一起等他来。人工智能的确能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但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会满怀热情地对待幼小的生命。在寒风里的那一刻,女孩其实并不需要“按部就班”的教育,教师跟孩子的共情、温暖的拥抱都是对她最好的促进,这是AI无法做到的。
《教育家》:您在书中指出,儿童既是柔弱的、纯洁的,也具有非理性、自然性和游戏性。教师应该如何基于这种反差性,成为儿童生活意义的共同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