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出兵加州,民主党老巢沦为战场:美国制度真要裂了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38字,阅读需5分钟

1.2025年6月,特朗普政府在洛杉矶展开大规模拘捕行动,目标为非法移民,引发加州民主党地盘抗议。

2.洛杉矶市政府态度消极,警察局发言人直言不会协助驱逐或查验身份,表达对联邦政府的全面不信任。

3.特朗普下令调动2000名国民警卫队入驻洛杉矶,这是美国总统首次未经州长同意,擅自调用国民警卫队参与本土镇暴。

4.由于民主党内部分裂,加州虽喧嚣,但无法真正撼动联邦机构系统性的力量整合。

5.特朗普接下来的五天关键,6月14日将在华盛顿举行任内首次“国庆式”大阅兵,加州抗议是否成为其“庆生”礼物尚不得而知。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6月,一场看似“惯常”的移民执法,却在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城市点燃了制度裂解的第一束火焰。

洛杉矶,这座曾被佩洛西称为“最亮丽的风景线”的城市,如今却成了火光与瓦砾交织的前线。枪口,已不仅仅指向非法移民,也指向联邦与地方、红州与蓝州之间那层本就脆弱的共识。

图片

“镇压”的前奏:谁给特朗普在民主党地盘开了绿灯?

起点并不复杂。两天前,特朗普政府调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与国土安全部联手,在洛杉矶展开大规模拘捕行动,目标是非法移民。

可惜这一次的执法对象选错了地点:加州,不仅是民主党的票仓,更是其长期盘踞的“制度飞地”。

几小时后,抗议蔓延街头。一部分是真心抗议的民众,一部分是趁乱发泄的边缘人群:有挥舞墨西哥国旗的年轻人、有流浪汉、有黑帮、有“白左”,也有带着政治任务的NGO。砖石横飞,车辆被焚,洛杉矶市中心陷入两日混乱。

然而,当地警察并未积极应对。洛杉矶警察局发言人直言:“我们不会协助任何驱逐,也不会查验身份。”

这句官腔背后,潜藏的是赤裸裸的政治立场。地方政府态度消极、执法保守,是对联邦强势动作的变相抵抗。民主党,选择在制度程序内“不合作”,表达对联邦政府的全面不信任。

2000名国民警卫队强行进城:总统之令,州不认账

面对加州的“不配合”,特朗普勃然大怒。公开点名加州州长纽森与洛杉矶市长凯伦·巴斯“无能”,甚至放话“考虑逮捕”。

随即,他下令调动2000名国民警卫队入驻洛杉矶。这是1965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未经州长同意,擅自调用国民警卫队参与本土镇暴。

国防部长赫格赛斯也在当晚表态:如事态升级,将考虑部署现役海军陆战队。

这不是简单的暴乱控制,这是联邦对地方的强行干预。民主党的老巢,被联邦武装插旗。加州,成了新时代制度对撞的战壕。

从州权到联邦权,从制衡到镇压,一场合法性争夺的战争,已然鸣枪。

“最硬的执法”遇上“最软的反对”:加州真的能抗住联邦政府?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打非法移民的牌,但以往操作都选在“自家地盘”动手。而如今,他把铁拳砸进民主党的圣地,等于公然挑衅蓝州制度。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步棋的代价,但他也知道此刻的政治赌注必须加码。

其一,是为了掩盖其在外交上的失败。他承诺“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已成笑谈,关税政策也被外媒痛批为“对美国企业征税的内卷”。

其二,是为了稳住自己阵营的基本盘。近期“大而美丽”法案引发内阁分裂、马斯克出走,美国财政赤字失控,通胀高企,特朗普急需一个能统一阵线的“共敌”。非法移民,是共和党内唯一没有分歧的话题。

比起俄乌、比起中东,洛杉矶的街头混乱,更能调动铁杆选民的情绪。

民主党“主场”,为何不敢硬顶?

从制度上看,加州是“州”,有自己的国民警卫队、警察系统与预算拨款权限。但从现实结构来看,加州在这场对抗中几无还手余地。

联邦总统拥有动员多重执法体系的权力,从移民局、司法部到国防部,甚至可动用通讯管制与国民防御指令。

而加州,即便反感联邦强制干预,也只能“保持克制”。一旦主动阻挠联邦执法,就等于向美国宪政体制宣战。这不是普通抗议,这是接近“内战行为”。

更关键的是,民主党内此刻四分五裂。自拜登败选、哈里斯退位之后,各地派系争权夺利,洛杉矶虽烧得凶,但要调动全国民主党资源支援——不现实。

谁会为失败者买单?加州派此刻不是“民主党的领袖”,只是“败军之将”。

演给特朗普寿辰看的火戏?

骚乱是否会蔓延全国?美国是否真的会出现“制度性内战”?

答案或许要看特朗普是否铁了心镇压到底。目前来看,加州虽然喧嚣,但掌握权力的是特朗普。哪怕民主党动员街头能量,也无法真正撼动联邦机构系统性的力量整合。

洛杉矶的非法移民、NGO、左翼青年,大多手无寸铁。蓝州严控枪支,根本不具备“武装反抗”的基础。这不是“红州革命”,只是“蓝州火灾”。

而对特朗普而言,接下来的五天格外关键。6月14日,他将在华盛顿举行任内首次“国庆式”大阅兵,筹划多时,意在展示第二任期的强势。

而这场从洛杉矶蔓延开的火光,民主党是否打算当作一份“不请自来的寿礼”,用街头怒火为特朗普“庆生”,用混乱为其“加冕”,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