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数学考试中的年龄问题常涉及填空题、选择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理解年龄差不变和年龄增长同步的概念。
2.为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教师可采用实物辅助理解、画图方法辅助理解和生活化问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3.通过实际生活体验,让孩子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年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年龄差不变的核心概念。
4.拓展练习和变式提问有助于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凝妈悟语
临近期末,学习完《数量间的加减关系》之后,经常遇到的一类题是“年龄问题”。涵盖填空题、选择题和应用题。这类问题有时求年龄差,有时求具体年龄。
看上去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加上“几年后”“当某某多少岁时”这些限定词,孩子就感觉很难,不知道如何下手。
比如第一次遇到的题目:亮亮今年8岁,爷爷今年69岁,爷爷比亮亮大多少岁?8年后,爷爷比亮亮大多少岁?
第一问求年龄差,孩子能理解,就是用爷爷的年龄减去亮亮的年龄:69-8=61(岁)。
第二问求8年后的年龄差,孩子就懵了!8年后有什么变化呢?爷爷的年龄减去8年还是加上8年,怎么和亮亮的年龄关联起来呢?这个横空出世的“8年”直接打乱了孩子的思考节奏。
孩子并没有“年龄差不变”的概念,最稳妥的推理方法就是参考第一问的逻辑,分别计算出8年后爷爷和亮亮的年龄,再求差值,就是爷爷比亮亮大的岁数。
8年后爷爷:69+8=77(岁)
8年后亮亮:8+8=16(岁)
年龄差:77-16=61(岁)
通过计算和观察可知,8年后的年龄差和现在的年龄差完全一致,这时,孩子才有初步意识:年龄差不变。
但是,不要太高估孩子了,仅接触过一次,孩子还是不理解,再做其他类似题目照样手足无措或胡乱作答。
因为:
孩子对于“几年后”的时间概念非常模糊。
孩子的加减法运用还不够熟练,搞不清楚几年后年龄应该怎样变化。
孩子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不能快速理解“增加的岁数差永远不变”、“过几年两个人的年龄同时增加几年”这些抽象概念。
如果孩子搞不清楚基本概念,题目稍微变化就没有思路。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考虑多种可能性,让孩子在不同场景中灵活解答年龄问题。
第一,用实物辅助理解
教具准备: 选取两种颜色的积木(或其他物品),分别代表大人和孩子。例如:黄色代表大人,绿色代表小孩。
演示当前年龄:
摆出当前年龄: 让孩子数出33块黄色积木(代表妈妈年龄)和9块绿色积木(代表优优年龄)。将它们排成上下两排,靠左对齐。
提问年龄差: 问孩子:“现在,妈妈比优优大多少岁?”
引导计算/观察: 引导孩子数一数黄积木比绿积木多出多少块。结果是多出24块,对应算式:33 - 9 = 24(岁)。
演示未来年龄(例如10年后):
增加年份: 让孩子分别在黄积木堆和绿积木堆的后面各添加10块积木。
提问新年龄: 问孩子:“现在(10年后),妈妈和优优分别是多少岁?”
引导计算/观察: 引导孩子数出黄积木总数是43块,绿积木总数是19块,对应算式:33 + 10 = 43(岁),9 + 10 = 19(岁)。强调: 这就是“10年后”年龄的变化——几年后的年龄 = 现在的年龄 + 几年。
再问年龄差: 问孩子:“再过10年,妈妈比优优大多少岁?”
引导计算/观察: 引导孩子再次数一数黄积木比绿积木多出多少块。结果仍然是多出24块,对应算式:43 - 19 = 24(岁)。
对比发现: 让孩子将这次的年龄差(24岁)与之前计算的年龄差(24岁)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相同。
推广与验证:
重复上述“演示未来年龄”的步骤,尝试不同的年份(如3年后、5年后等)。
每次都引导孩子观察并确认:黄积木堆比绿积木堆多出的数量始终是24块。
总结规律:
通过多次操作和观察,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不管过多少年,妈妈永远比优优大24岁。
核心点明原因: 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过几年,妈妈长几岁,优优也同时长几岁,所以他们的年龄差(24岁)永远不会改变。
第二,用画图方法辅助理解
刚学长条图,就画长条图理解。
1、绘制“现在”的状态:
以妈妈现在的年龄(33岁)为基准,画一个较长的长条。
在下方画一个短一些的长条代表优优现在的年龄(9岁),确保两个长条左端对齐。
在代表妈妈的长条超出优优长条的部分,用虚线框标注出来,直观表示“妈妈比优优大多少岁”。
看图列算式: 妈妈比优优大的岁数 = 33 - 9 = 24(岁)。这个虚线框的长度就是24岁。
2、绘制“10年后”的状态:
在代表“现在”妈妈的长条(33岁)右端,接画一个代表“10年”的长条(长度略长于9岁条,强调是时间段)。
同样,在代表“现在”优优的长条(9岁)右端,也接画一个等长的代表“10年”的长条。
看图列算式:
······妈妈10年后的年龄 = 33 + 10 = 43(岁) → 对应整个妈妈长条(现在+10年)。
······优优10年后的年龄 = 9 + 10 = 19(岁) → 对应整个优优长条(现在+10年)。
······妈妈比优优大的岁数 = 43 - 19 = 24(岁) → 同样等于 33 - 9 = 24(岁)。
3、观察与总结:
数据对比: 从计算可以明显看出,10年后妈妈的年龄(43岁)和优优的年龄(19岁)虽然都增加了,但她们之间的年龄差(24岁)没有改变。
图示观察: 关键看虚线框(年龄差)的变化:
无论后面接上代表“10年”、“3年”、“5年”还是其他任何年份的长条(只要妈妈和优优增加的长度相同),代表“妈妈比优优大多少岁”的虚线框长度始终不变。
核心结论: 这个长条图直观地演示了“年龄差始终不变” 这一核心规律——妈妈和优优每年增长的岁数完全相同,所以她们的年龄差永远不会改变。
第三,用实际生活体验
孩子对身边的事情更敏感,可以用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年龄对比进行理解。
锚定现在:
问孩子:“你今年几岁?” (孩子通常很清楚自己的年龄,例如回答7岁)。
问孩子:“妈妈(或爸爸)今年几岁?” (孩子可能不知道,家长可告知,例如妈妈37岁)。
接着问:“那妈妈比你大多少岁呢?” 引导孩子计算:37 - 7 = 30 (岁)。孩子一般能快速得出答案。
探索明年:
问孩子:“明年你就几岁了?” (孩子知道是7+1=8岁)。
问孩子:“明年妈妈会是几岁呢?” (孩子可能不确定)。关键提示: 告诉孩子“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妈妈也会长大一岁,所以是37+1=38岁”。
再问:“那明年妈妈比你大多少岁?” 引导计算:38 - 8 = 30 (岁)。
展望未来(如5年后):
问孩子:“再过5年,你几岁了?” (引导计算:7 + 5 = 12岁)。
问孩子:“再过5年,妈妈会是几岁?” (此时孩子通常能迁移概念:妈妈也会增加5岁,37 + 5 = 42岁)。
最后问:“5年后,妈妈比你大多少岁?” 引导计算:42 - 12 = 30 (岁)。
引导发现规律:
进行讨论: “你看,今年妈妈比你大30岁,明年也大30岁,5年后还是大30岁... 是不是不管再过几年,妈妈永远都比你大30岁呢?”
通过连续推算和对比计算结果,孩子会逐渐发现并确认“年龄差不变”这一规律。
总结提升:
将这种生活化的问答体验,与之前使用的实物操作(积木) 和 图形化表示(长条图) 相结合,孩子就能从多个角度(具象操作、形象图示、亲身经历)深入理解年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每年增加1岁)以及年龄差不变的核心概念。
第四,拓展练习:掌握核心,灵活应对变化
以上介绍的方法(实物、图示、生活化问答)都聚焦于帮助孩子理解年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年龄差不变”这个核心概念。这是解决所有年龄问题的基础,必须牢固掌握。
实际题目中,问题可能会以不同角度或方式提出。孩子即使理解了核心概念,面对这些“变式题”时,也可能一时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巩固核心概念后,有必要补充不同问法的例题,引导孩子学会灵活运用“年龄差不变”和“年龄增长同步”的规律来解题。
比如下面题目,知道爸爸将来的年龄,求明明的年龄,到底该怎么思考呢?
解法一:基于“过了几年”
计算爸爸增长的岁数(即经过的时间):50 - 38 = 12(年)。
明明同样增长12岁:12 + 12 = 24(岁)。
解法二:基于“年龄差不变”
计算当前年龄差:38 - 12 = 26(岁)。
爸爸50岁时,年龄差仍为26岁,故明明年龄:50 - 26 = 24(岁)。
核心体现: 两种方法都是对“年龄同步增长”和“年龄差不变”概念的直接运用。
举一反三:变式提问
新问题: 当明明20岁时,爸爸多少岁?
解法一(时间差):
计算明明增长的岁数:20 - 12 = 8(年)。
爸爸同样增长8岁:38 + 8 = 46(岁)。
解法二(年龄差):
年龄差不变(已知):38 - 12 = 26(岁)。
明明20岁时,爸爸比他大26岁:20 + 26 = 46(岁)。
题目一旦有所变动,孩子就会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转换思路,正是提升孩子思维的好时机。
写在最后:
年龄问题在课本上并没有直接介绍,但本质上是数量间加减关系的运用,所以在考试中常常是必考题,用来考查孩子知识迁移能力。
因为这类题涉及到时间变化和差值不变的关键概念,题目又非常灵活,所以孩子往往感到很难。所以,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孩子透彻理解核心规律,还要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最终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形成灵活应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