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河南洛阳烟涧村,周长海家,一件高达3米的“何尊”正在做锈,此后它将被送往江西某地展出。何尊原件高仅38.5厘米。
摄影/撰稿|财新周刊 陈亮
“假古董”向工艺纪念品与文化衍生品转变,村镇的传统手艺探索现代转型
河南省洛阳市城南百里,有村名烟涧。十多年前,曾以“中国第一仿古青铜器村”“青铜器制假重灾区”闻名海内。村中一度有两三百家青铜器作坊,后来从仿制古董转向工艺品制作,经多年合并、发展,依托电商平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年产值达3亿元。村中主路被命名为青铜大道,两侧建起多家青铜器博物馆,努力营造起“青铜小镇”。在当地青铜手艺人和商人口中,烟涧村恢复了古村名“烟云涧”,希望“传承青铜制作技艺,发展青铜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
村里一处由展厅改造的直播间正在售卖青铜工艺品。
仿古生意
烟涧村原名烟云涧村。上世纪50年代,工农干部简化地名,去掉了“云”字。村子位于丘陵地带,坡地多,农作物增产受限,改革开放前在乡里并不起眼。村民们还记得以前过得很苦,家家吃红薯面窝窝头,天热易变质,也舍不得扔,吃了头晕,偶尔吃点白面,一定是家里来客人了。当时村里街道全是泥巴路,坑洼不平,到处是瓦房。
1978年10月,上海文物商店恢复对外营业。随后的40多年中,一波又一波的收藏热带动中国古玩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各地的古玩市场层出不穷。烟涧村的工匠们看到了市场,悄悄做起了仿古青铜器生意。
仿制各地国宝的青铜工艺品汇聚一堂。
村中用得最多的是失蜡法铸造:先做泥坯,翻制蜡模、石膏模,再把烧开的铜水浇铸进石膏模,接着敲开石膏得到青铜器,打磨焊接,最后做锈。青铜器做锈的工艺根据各地温度湿度不同,各有变化,四川的一般为孔雀蓝锈,北方则是红斑绿锈。一面几块钱成本的铜镜,经此一番变化,能卖到几百、上千元。
村民方梅英无需图样就可刻出蜡型。
在蜡型上抹硅胶,是制作蜡模的基础。
两位工人晃动蜡模,让多余的蜡流出,以保证厚度均匀。
工人在灯下检查蜡模厚度是否均匀。
工人修改蜡型。
财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