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集团学校遍地开花?

图片

我有个朋友阿文,住在广州花都。前几年,他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他和所有广州鸡娃大军一样,在越秀区花了300多万买了套学区房。

这是一套房龄20年以上,面积仅七十多平的老破小,周边环境也非常拥挤吵闹,但是为了孩子能进好学校,这些他们都忍了。

 

他们买的房子算是学区房中最便宜的了。像天河附近的一些学区房,动不动就要上七八百万。大大几百万的重本,不是买别墅,不是为了做生意,只是为了投资一个学位,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这几年,广州又有了新的变化。随着新楼盘的不断开发,教育集团也遍地开花。家门口的那所平平无奇的普通学校,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挂上了某知名教育集团的牌子,如广外附、华师附等,成了集团校。而新楼盘签约的集团校,直接开到了小区楼下,走路几步就能上“名校”

这让不少家长看到了希望,再也不用砸锅卖铁买学区房,不用再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四处奔波、焦虑不已了。

 

不止广州,还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教育集团化办学都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这背后,是教育的新探索,也是城市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

 

然而,“集团校”的出现并非一片赞誉,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对集团学校有着复杂而多面的思考。

 

图片

01

为什么会出现“集团学校”?

 

以广州为例。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教育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不均衡的挑战。城市化像一台加速器——新区楼盘疯长,但学校建设跟不上;老城区名校挤破头,普通校却招不满。集团化办学就成了“救火队长”把名校的管理模式、师资课程打包复制,快速铺开。  

 

如北京、杭州一样,广州的教育集团化也是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广州的集团化办学浪潮,始于2017年试点,截至2024年,全市已组建177个基础教育集团,覆盖了600多所中小学和120多所幼儿园。

 

这些集团学校通过“名校+薄弱校”“名校+新建校”“名校+乡村校”等多种模式,将优质学校的师资、课程、设施等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

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薄弱学校,如今也能共享到核心校的大型运动场馆、实验设备,甚至邀请到核心校的名师来上课。固定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盘活”了起来。

 

教育集团化,如今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截至2025年,北京80%的中小学加入教育集团,上海正大力推行“强校带弱校”。

北京的集团化办学以‘贯通式’为主,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可直升;上海则采用‘柔性联盟’模式,允许成员校保留特色;广州则走“混搭风”,既有强校全盘接管弱校的模式,也有只共享教研资源的模式。

图片

02

集团校繁荣=名校梦照进现实?

 

集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和“学区房”的问题,家长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转变——从“孤注一掷抢名校”到“相信集团托底效应”。因为集团内的学校教学质量都在提升,家长终于不再只盯着那几所顶尖学校了,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然而,希望背后也藏着隐忧。一些家长担心集团学校只是徒有其名,实际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比如,有的集团校虽然挂着名校招牌,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与核心校相差甚远。

网上经常能看到家长们的吐槽,说某集团校第一届学生成绩还不错,可到了第二届就下滑了,怀疑是名师被调回了总部。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教育质量关乎孩子的未来,家长们自然格外在意。

 

实践下来,也是喜忧参半。从好的方面看,集团学校确实让很多薄弱学校焕发了新生。比如,一些原本师资薄弱的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引入了优秀教师,提升了教学质量。一些新建校也借助核心校的力量,快速成长起来,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但集团学校也有自己的问题。有些教育集团在人事管理、经费投入、内部治理等方面还存在困难,没有真正实现“抱团发展”。还有些地区在推进集团化办学时操之过急,导致发展目标单一,教育理念同质化,甚至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被过度稀释的情况。

 

图片

我有幸待过两个集团校,一个是“老校上新牌”,一个是“名校+村小”。作为老师,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老校改革相当“温和”,很大程度上只是共享教研资源,而且老教师难以很好地拥抱新模式,“名校”含金量大打折扣。

 

而合并村小的新校,照搬原校“军事化管理”模式,大刀阔斧搞改革,老教师产生转型阵痛,苦不堪言;大量引进的年轻新教师来自四面八方,一边高强度学习新模式、新理念,一边苦练基本功,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由于对当地生源和本土文化的不了解,部分外来名校在“本土化”过程中也产生了“水土不服”。

 

集团校通过快速复制管理模式,确实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动力,但“名校”是否注水,值得深思。除了硬件资源,软件名师资源总是有限的,新的老师能否迅速成长起来,这个风险与节约学区房的一笔开支相比,是否值得,需要家长去算一笔“经济账”

03

 

教育集团化像一场正在进行的热闹宴席,北上广的家长尝到了“平价名校套餐”。实验未必完美,但至少让更多孩子拥有了“同坐一张课桌前”的机会——至于这桌菜是否合胃口,或许要等吃完这代的“教育流水席”才见分晓。

-end-

 

感谢你的阅读!

暂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