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5月全球猴痘疫情暴发以来,病毒基因组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突变,传播模式持续演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2年7月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现有监测工具能够追踪病毒变异的频率与分布,但尚缺乏对氨基酸变异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同时也未整合环境与社会因素对病毒演化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关键基因突变可能改变病毒的宿主适应性、传播力及免疫逃逸能力。例如,2023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的Clade I新分支已表现出高效人际传播特性,凸显了开发新一代预警工具的紧迫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林寰、胡松年及马俊才研究团队在hLife发表了题为“VarEPS-MPXV: A risk evaluation system for observed and virtual variations in mpox virus genomes” 的文章(图1),正式推出猴痘病毒变异风险评估系统——VarEPS-MPXV。
图1 论文标题及作者信息
VarEPS-MPXV系统通过整合基因组学、结构生物学、环境与社会因素,实现了对已观测变异和潜在虚拟变异的双重预警,为猴痘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工具,为全球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多维数据支撑(图2)。作为变异识别、鉴定与预警一体化平台,VarEPS-MPXV集成了来自全球70个国家的17,523条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并基于标准化清洗、多维度注释构建了动态监测框架。该系统不仅支持在线检索、数据下载与交互式可视化,还提供基于变异位点的在线分析工具,包括变异识别、时空追踪、多维度评估、环境及社会因素注释,助力研究人员快速锁定高风险变异,为早期干预与疫苗策略优化提供关键依据。
图2 猴痘病毒变异风险评估系统——VarEPS-MPXV示意图
通过对全球70个国家的17,523条猴痘病毒基因组的深度分析,共鉴定到了61,788个独特氨基酸变异,并从中识别出5个重要特征性突变。其中,OPG118:K606E突变尤为引人注目——该突变跨越26个病毒亚分支,且在人类、啮齿类、灵长类等多宿主中高频出现(图3)。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突变在环境压力下表现异常稳定,提示其可能是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核心适应性突变。
图3 MPXV特征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时序图
此外,研究还发现72.83%的关键变异位点涉及高概率氨基酸替换,表明病毒更易通过“低门槛”突变积累获得进化优势。多维度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特征变异位点多为变异难度低的氨基酸替换。并鉴定到 OPG190 基因多个氨基酸变异可能影响病毒抗体亲和力,OPG038 基因 127 位点氨基酸变异可能影响免疫蛋白结合稳定性(图4)。
图4 猴痘病毒特征变异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在环境与社会因素分析中,VarEPS-MPXV系统首次提供了对6项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和4项社会指标(如人口密度、卫生条件)对猴痘变异影响的实时查询与可视化功能(图5)。用户可通过系统动态监测这些因素与特定变异位点的关联趋势。这一功能为研究人员探索病毒演化驱动机制提供了全新工具。
图5 社会和环境因素对 IIb_B.1及其子谱系特征变异频率的影响
VarEPS-MPXV系统已实现病毒谱系的动态可视化追踪。通过交互式地图(图6),用户可以实时掌握毒株的时空分布趋势。这一开放平台(https://nmdc.cn/mpox)不仅服务于科研机构,还可帮助公共卫生部门动态调整检测重点与疫苗研发策略。
图6 VarEPS-MPXV功能页面
综上所述,VarEPS-MPXV系统的推出,为病毒监测注入了新的视角。通过多维风险评估模型与多源数据动态监测的结合,系统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化、精细化的分析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对现有变异的深度解析,更在于为未发生突变的虚拟预测提供了技术路径。未来,随着数据的持续积累与方法的迭代优化,这一平台或可进一步深化对病毒演化规律的理解,并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支持。系统所构建的开放框架,也为其他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潜在参考,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的深远意义。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潜在新病原风险识别与广谱抗体研制2022YFC2303400)项目资助。
✦ +
+
作者简介
孙清岚 高级工程师
第一作者
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数据库及数据挖掘
舒畅 高级工程师
第一作者
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马俊才 研究员
通讯作者
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微生物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胡松年 研究员
通讯作者
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基因组信息挖掘
吴林寰 正高级工程师
通讯作者
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微生物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引用格式:Sun Q, Shu C, Liu Y, et al. VarEPS-MPXV: A risk evaluation system for observed and virtual variations in mpox virus genomes. hLife 2025; https://doi.org/10.1016/j.hlife.2025.04.003.
期刊简介
hLife由高福院士、董晨院士和Jules A. Hoffmann教授(2011诺奖获得者)领衔,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浙江大学陈廷骅大健康学院,西湖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和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联合支持,与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合作的健康科学领域综合性英文期刊。
hLife聚焦健康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旨在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融合发展。期刊发表与医学相关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生理学、免疫学、结构生物学、疾病监测、肿瘤、药物、疫苗和健康政策等。
hLife是一本金色开放获取期刊,月刊出版;2022年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3年11月正式创刊; 2024年5月被DOAJ收录;2024年8月被Scopus收录。
2026年前hLife接收的稿件免收文章处理费(APC)。
期刊网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