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被上司算计接下“荔枝使”一职,负责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
2.在杜甫的鼓励下,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最终成功将荔枝送到长安,博得贵妃一笑。
3.然而,李善德在运送过程中目睹了农户、驿站及村庄的艰辛,内心受到巨大震撼。
4.他计算出运送荔枝到长安的费用高达三万一千零二十贯钱,其中官员贪墨使费用翻上近一倍。
5.最终,李善德被从轻发落,全家流放岭南,但他坚持种下荔枝园,为百姓谋福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长安的荔枝》中,上林署小吏李善德,被上司算计,接下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荔枝使”一职,负责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前,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相隔五千多里的长安。
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自己也这么认为,并且,他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还想跟妻子和离,以免到时候连累妻儿。
但是李善德的好朋友,大诗人杜甫却不这么认为。
他劝李善德,现在离六月一日贵妃诞辰,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完全可以去岭南实地考察一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
李善德在杜甫的鼓励下,决定放手一搏,或许能搏出一线生机。
最终,李善德历经艰辛,通过精确计算、分段运输和牺牲人命的方式,成功将鲜荔枝送到长安,博得贵妃一笑。
然而在运送荔枝过程中,李善德看到从种荔枝的农户,到荔枝运送沿途驿站及村庄,还有水路、旱路参与运送荔枝的各路人等所经受的折腾,内心受到了巨大震撼。
仅仅拿岭南种荔枝的农户来说,为了尽量保鲜,要将许多荔枝连树枝砍下。而一棵荔枝树,要生长二十年。
结果就为了贵妃能吃到一口新鲜荔枝,两年要砍下三十亩果园,三十亩果园尽毁。
这还只是种植农户层面。其余路上人力物力财力耗费,更是不计其数。光是沿途各个驿站、人员、马匹的消耗,就不计其数。
比如沿途中,为了从一处运送大量冰块去给荔枝保鲜,船只因为冰块太大吃重太深,最终只得把一只大船拆得只剩下骨架跟几块甲板,才勉强能够漂浮起来。仅这一项,耗费的人力物力就不计其数。
李善德最后算了一下费用,成功运送一次荔枝到长安,总共要耗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钱,这其中,再加上各路官员从中克扣贪墨,这个费用,还要翻上近一倍。
而这些费用,全部靠给沿途百姓增加“荔枝钱”赋税得来。
百姓不堪重负,有的村庄甚至因此全部荒废,因为百姓不堪重负,逃离了当地。
这一趟运送荔枝下来,李善德原本大大的有功,但他也深刻明白了这其中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因此,活着回到长安后,李善德第一件事就是去见右相(贵妃的哥哥),质问他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有没有考虑过百姓的死活。
可以想见,右相被一个九品官阶的小吏,如此直白地来质问,有多生气。
质问完右相的第二天,原本是立了功的李善德,却遭到多道奏章弹劾,如果右相下手狠的话,接下来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掉脑袋。
多亏朝中盘根错节,势力众多,且都在明争暗斗。
另一股强大势力——宦官高某人,为了抢夺一部分运送荔枝的功劳,顺手救了李善德,使他最终被从轻发落,落了个全家流放岭南的结果。
而这其实正是李善德心中所求。
小说最后,李善德带着全家人来到岭南,找了一片地,一棵苗一棵苗开始培植荔枝树。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种出一片荔枝园,把当初砍了果农的荔枝树全部赔给人家。
此外,他也特别喜欢这种自由随性,无拘无束的生活。他觉得就像陶渊明那样,当个隐士也不错。
一年后,他在自己荔枝园里给朝廷留了要进贡的荔枝(因为李善德成功将鲜荔枝运到长安,那以后,荔枝贡便成了每年的常贡)。
但是左等右等却没等到朝廷来要荔枝。
后来,遇到一个相熟的官员从他的果园旁经过,李善德才知道,自己一年间在这里种树务农,两耳不闻窗外事,外面却发生了天大的事。
安某某叛变,连下数座城池,甚至连都城长安都陷落了。
圣人带着贵妃皇子,一路向蜀中逃去。
所以,自然也没人来讨要什么“荔枝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