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9日讯 (记者 韩雅洁)教育部日前启动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旨在加力挖潜拓展就业岗位,精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各地各校频出实招,力保2025年“就业稳”。
教育部年初就密集开展“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等活动。各地各高校成功举办6.1万场线下大型招聘活动,为2025届毕业生提供5355万个(次)岗位机会;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各地举办46场线上招聘活动,发布442.8万个岗位信息。
全国系列招聘会“不停档”,“微专业”助提就业能力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蓬勃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不仅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也对就业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为精准的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部实施“双千”计划,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遴选上线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急需紧缺产业领域,推动各高校加快“微专业”建设,优先发动2025届毕业生参与并获得相应学习成果证明,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短板,提升就业能力。
校企供需提前对接,以“用什么人”为导向精准育人
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是促进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持续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有力抓手。目前,在教育部牵头的第四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中,全国共有3387家企业提供合作项目11.5万个,已有1771所高校,申报合作项目1.3万个。今年3月,教育部还部署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帮助高校提升学生人工智能领域岗位认知、实习实践和就业能力,促进更好就业。
各地高校也精准施策,结合自身校情、学情与企业提前对接,以“订单式”培养企业可用之才。西南石油大学和相关企业打造光伏产业人才“订单班”,实现教师与工程师的紧密协作,以及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的深度融合。2024年暑期,178名学生在企业参与20个板块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该“订单班”已累计培养600余名优秀人才,其中实习就业转化率超过90%,超过30%的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光伏新能源事业人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除“订单式”培养外,“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校企联动促进就业的有效实施路径。西安交通大学与相关企业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协同育人体系。双方共建“菁英班”,通过“课程定制+岗位实践”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近两年来,该校已有128名毕业生入职企业。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多家知名企业,形成可复制的校企协同育人范式。
青年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前景,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就业带来更多新机遇,各方积极搭建“就业桥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往期回顾】
2025就业丨1222万毕业生就业攻坚,校企合作破解“有人没活干”困局
编审:刘佳 张艳玲
【责任编辑:韩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