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8大陆地毒蛇! 个个身藏剧毒, 看到请远离!

随着夏天的到来

各种毒蛇出没频繁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毒蛇

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惯

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开危险

还能在事发紧急时刻对症下药


图片

 在海南常见的8种毒蛇 

你们都了解吗?


图片

海南颈槽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 海南游蛇

危险点:可喷射毒液,射程约1米


特征:中型蛇类,体长 70-90厘米,身体纤细。 头部椭圆形,与颈部区分不明显,眼大呈黑色。 颈背中央有一道鲜橙色或红色纵纹(受惊时更明显)。


毒性:主要含强效溶血毒素+心脏毒素,被咬伤后局部红肿、疼痛(类似蜂蜇),若毒液溅入眼、口鼻,可致结膜炎、呕吐、心律紊乱。


习性: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山区(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海拔300-800米的溪流环境。 半水栖性,昼行活动,常见于溪边石缝、潮湿落叶层或灌丛。 


竹 叶 青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 青竹蛇、青竹飙。

危险点:有极强的保护色,人类经常未发现而无意触碰导致被咬伤。


特征:通体翠绿色,体侧常有一条白色、浅黄色或红白各半的纵线(雄性多为白色或红白各半,雌性多为白色)。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眼睛红色或黄色,唇部为白色或浅黄色(故名“白唇”)。


毒性:主要含血循毒素,毒性中等偏强。咬伤后伤口剧烈灼痛、肿胀明显,可能伴有水泡、血泡、瘀斑甚至组织坏死。虽致死率相对较低,但造成的局部组织损伤和剧痛非常严重。


习性:树栖性强,常缠绕或匍匐在灌木、小乔木、竹林、草丛上,有时也在地面活动。因其保护色极佳,不易被发现,是海南导致咬伤事故非常频繁的毒蛇。



金 环 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金甲(海南话)、金脚带、金包铁。


危险点:经常夜间活动,生活区域与人类高度重合,毒性仅次于银环蛇

特征:身体有黄黑相间的宽环纹(黄环和黑环宽度大致相等),脊棱明显。头部相对较小,呈椭圆形。


毒性:主要含神经毒素,毒性也很强,但通常认为其排毒量小于银环蛇。咬伤症状与银环蛇相似,但局部症状可能稍明显。


习性:夜行性,常在山地、丘陵的林木、灌丛或水域附近活动。



原矛头蝮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烙铁头、龟壳花蛇。

危险点:排毒量大,海南山区常见剧毒蛇。


特征:头部呈典型的长三角形,像一把矛头(故得名)。体色变化大,常见棕褐色、灰褐色或红褐色,背部有一行镶浅边的深棕色或紫褐色大斑块,斑块形状不规则(常呈哑铃状或三角形)。眼后到口角有深色纵纹(“黑眉”)。


毒性:主要含血循毒素,毒性强。咬伤后局部剧痛、肿胀、出血明显,可能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出血症状。


习性:多在山区、丘陵的林区、灌丛、溪边、茶山、耕地活动,夜行性较强。



圆 斑 蝰 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百步金钱豹、金钱豹、古钱窗。


危险点:攻击性强,排毒量极大!


特征:身体粗壮,头部略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背部有三纵行大圆斑(中央一行最大),圆斑边缘深褐色,中央浅褐色。体侧有较小的深色斑点。


毒性:含有强效的血循毒素和一定量的神经毒素,毒性强。咬伤后出血不止(凝血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剧烈的局部肿痛、组织坏死,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排毒量大,危险性高。


习性:多在平原、丘陵、山区的开阔地、农田、草丛、灌木林活动。



眼 镜 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饭铲头、饭匙倩、扁颈蛇。


危险点:白天活动,受惊时具攻击性。


特征:可膨扁呈“饭勺”状(海南亚种眼镜斑纹可能不明显),体色多为黑色、棕褐或浅黄,部分有白色横纹。


毒性:剧毒(混合毒素:神经毒+细胞毒),咬伤后剧痛、肿胀、组织坏死,可致呼吸衰竭。


习性:全岛广泛分布,常见于农田、灌丛、村庄附近。



银 环 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簸箕甲(海南话)、金钱白花蛇。


危险点:毒性极强,被咬时伤口不大,且疼痛感非常轻微,极易被忽视,不及时就医短时间即可致命!


特征:身体有黑白相间的环纹(黑环宽,白环窄),脊棱明显(背部中央有一条隆起的棱)。头部相对较小,呈椭圆形。


毒性:拥有极强的神经毒素(国内陆生毒蛇中毒性最强之一)。咬伤时疼痛感轻微,甚至无痛,易被忽视。但毒素会迅速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习性:夜行性,常在水边活动(如水田、池塘、溪流附近)。



眼镜王蛇

危险系数:★★★★★


图片

别名:过山峰、毒蛇之王


危险点:体型巨大,身手敏捷,性情凶猛,会主动攻击,是海南最凶猛的毒蛇。排毒量巨大,单次咬伤平均排毒200-500mg(干毒),可毒死20个成年人!


特征:头部呈椭圆形,无眼镜状斑纹。通体以棕黑、乌黑或黄褐色为主顶鳞后方有一对显著突起的枕鳞(俗称"王冠")。受威胁时颈部可膨扁。成年体长通常 3-4米(海南最大记录 3.18米),体重可达 6公斤以上。


毒性:混合毒素,神经毒素人体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致呼吸衰竭。心脏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致心力衰竭。海南记录致死案例:咬伤至死亡最短2小时。 


习性:主要分布于海南中部及南部山区(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等热带雨林)。平原及沿海极罕见。


    图片


    5月30日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

    抗蛇毒血清储备情况表(2025年5月)

    如有紧急情况‼️

    请及时就医

    图片

    来源:椰城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