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雨:在日新书院,用「一万种可能」重构青年成长的坐标系

清华专业学习心得



工程与人文交织,
理论同实践共振。


实验室里的千万次打磨,

舞台追光下的热爱生长,
交叉课堂碰撞的思维火花,
田野调查踏过的泥泞与星光——


每个专业都是一扇窗,
照见清华人:

用「求实」打底、「日新」为翼,
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生长,
让单一领域向无限可能敞开。


他们的故事,等你翻开 ——


本期人物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

2022级本科生

王潇雨


图片

王潇雨生活照


01

慢下脚步,从容探索



清华的文科强基书院是怎样的?我想,“从容”是最好的注解。在升学乃至就业焦虑越来越前置、大学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日新书院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环境:在这里,可以稍稍慢下脚步,更加从容地探索与选择自己的大学生活。初入大学难免经历一段迷茫的时期,种类繁多的课程令我们眼花缭乱:通识、人文、专业课……我要上哪些课?我要从文史哲转到新闻、社科方向吗?这门课的老师讲得很好但是给分不好怎么办?当然,这些问题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因为选择是自由的;书院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真正的志趣与爱好——这里有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不管书本是课程布置的阅读任务还是出于个人兴趣,这里都是阅读者的天堂;这里有耐心的导师和“南十小谈”,带你度过初入大学的迷茫时期,将你领进人文学术的殿堂;这里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必修课很少、课程选择很多,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找到初心所向。


我在日新书院尝试过很多事情——我被“第一哲学的沉思”课程名所吸引,在午后炎热的空气与asher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课声音中昏昏欲睡,在期末花费整整一个月尝试反驳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我抢到了人数爆满的“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抱着相机游荡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我主动报名了学长发起的古文字挑战杯项目,费劲地尝试将《清华简》和传世文献进行对比阅读……这些事情曾经占据了我很多精力,现在我却一头扎进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海洋;但是,不论是“试错”、人文素养的积累还是学术基本功的培养,这些“无用之用”恰恰构筑了我大学生涯的极其重要部分——至少在经历了很多磕碰后,我明白一些学科和方向或多或少都不太适合我,我也正因此更加坚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志趣;或许现在就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时尚早,但是回忆起初入大学时的懵懂,总归是有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


图片

王潇雨上完《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后发的朋友圈


02

“允许每颗种子成为自己的宇宙”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怀有一种隐秘甚至难以启齿的焦虑: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青年,我会在这里“泯然众人”吗?我能否接受这种落差?日新告诉我的答案是,不必追求传统的“优秀学生”剧本,大胆尝试,找到自己的舞台。志愿、文艺、体育、社工……这里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多元的赛道,让每颗种子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宇宙。


我在日新收获的最大成长便是体育和社工。“五道口体校”声名远扬,在我还没有进入清华大学的时候,就知道了清华有体育长跑考试。然而我从小体育就不太好,跑步尤其差,八百米跑步用四分钟都很累。为了克服对长跑的恐惧,我选择加入了日新书院的长跑队。每周六环校五公里、每周四速度练习……一整年我都几乎没有缺席过中长跑队的训练;从盛夏跑到初冬,我以7分整的成绩为大一学年的1500米测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还完成了校园马拉松10公里比赛。最终体育成为了我引以为傲的个人锚点,在清华日新,我以坚持和勇气与长跑达成了和解。


图片

王潇雨参加清华2023校园马拉松,后排右3为王潇雨


最初我怀着想要多接触同学、避免大学生活太原子化的朴素想法竞选了班干部,相继担任了班长、团支书、党课小组长。这些经历带给我很多收获,例如掌握了一些在清华园的必备技能——推送怎么做、教室怎么约;也慢慢学会了如何组织一个活动,学会了处理事情怎么才能更周到、考虑更全面。社工成为我大学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份社工都让我有所成长。除了班团干部,还有团委、学生会、社团等等丰富的社工岗位可以选择,让清华学子可以探索社工赛道的无限可能。


图片

王潇雨代表日新21进行优良学风班答辩


一路走来,读史阅世,问道日肥。或是躬耕书海,或是通达文艺,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找到个人成长的一万种可能。



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强基报考必读 | 在清华日新书院学习是种什么体验?

清华大学强基书院宣传片首发 | 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

清华强基报考指南:日新书院

日新书院新生吴桐:过去从未过去,未来已经开始

张琳越:在文理融汇的日新书院,定义属于自己的清华


排版 | 朱益孝

审核 | 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