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生苦味波斯特孔菌(Amaropostia stiptica)。图片来源:James Lindsey
撰文|保罗·斯马特利克(Paul Smaglik)
翻译|马良骥
审校|王昱
倘若将各种食物按口味从平淡无奇到令人作呕排序,柄生苦味波斯特孔菌(Amaropostia stiptica)无疑会位居难吃的顶点。
一支研究团队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上发表报告,揭示了这种菌类为何如此令人难以忍受。他们发现,柄生苦味波斯特孔菌中含有一种名为“寡孢菌素D(oligoporin D)”的化合物,能够激活人类的苦味受体TAS2R46。这种物质的苦味极为强烈,即使只有微乎其微的量(约0.063毫克/升,相当于1g该物质溶解在16吨水中),也足以迫使人类将其吐出,并急切寻找东西来冲淡那令人反感的异味。
图中黄色部分为寡孢菌素D。图片来源:原论文
报告指出,此次研究并未伤害任何人类被试者。取而代之的是,研究人员培养了携带多种人类苦味受体的细胞,可将其视作培养皿中的“人工舌头”。
苦味的成因是什么?
研究人员之所以投身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因为目前对于苦味的认知存在明显的空白。我们对苦味的成因以及某些物质为何会呈现出苦味,仅有一个较为宽泛且简化的理解。
正如文中所述:“苦味感知能够警示人类避免摄入可能有毒的化合物。”然而,目前关于天然苦味物质及其激活人类苦味受体(TAS2Rs)的知识,偏向于开花植物中的物质,而其他来源则鲜有研究。尽管许多蘑菇具有苦味,但相关的苦味物质及其对应的受体却尚未被充分探索。
苦味并非总是意味着有毒
研究人员推测,某些真菌演化出苦味是为了避免被人类和动物大量食用。
“因此,一些蘑菇合成出强效苦味物质以防止被食用,这并不令人意外。”文中进一步阐述。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苦味并不一定意味着某种物质有毒。“事实上,一些最苦的蘑菇,如苦牛肝菌(Tylopilus felleus),并非有毒;而致命的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的味道却被描述为清香且带有坚果味。”文中总结道,这使得苦味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最多只能说是极其微弱的”。
在科学家们确定了他们测试的哪些物质最苦之后,他们进一步确定了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这或许是为了让食品科学家们知晓哪些风味不应去模仿。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the-sciences/this-fungus-may-be-the-most-bitter-natural-substance-but-its-not-poisonou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newmedia@huanqiukexue.com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