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雷佳音饰)被上司刘署令忽悠,接下了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
然而当他发现文书上要求的是“荔枝鲜”,而非“荔枝煎”时,他就明白了,这个差使就是个催命符,六月一日之后,他就要人头落地了。
于是他就摆烂了。
但是原著中,李善德最终不光没掉脑袋,还按时完成了任务,将鲜荔枝运到了长安。
那么李善德究竟是因为什么,从完全摆烂,到最终崛起,拼尽全力完成了任务呢?
原著中交代得很清楚,皆因为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话。
原著中,李善德发现荔枝煎变“荔枝鲜”,而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紧回家,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多和他们待点时间。
于是他匆匆忙忙往家赶。
走到半路上,李善于遇见了他的两位好朋友,李洄和杜甫。
听了李善德的遭遇,李洄隐晦地提醒他,既然这个差事是为圣人所办,为贵妃所办,反正最终都逃不过一死,那不如利用手中权力,给自己捞一把,把买房的贷款还清,起码能给妻儿留一所宅子,让他们以后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同时,李洄建议他,可以和妻子和离,这样即使他最后逃不过一死,也不会牵连妻儿,也不会影响他们的财产。
李善德正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干,做了一辈子清正廉洁的小吏,他不想到最后了,却要干这等贪墨勾当,为人不齿。
这时,另一个朋友杜甫,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他告诉李善于,现在离六月一日贵妃诞辰,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完全可以去岭南实地考察一下,看能不能想出办法。
见李善德犹豫,杜甫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自己刚来长安时,有一段时间十分穷困潦倒。于是他来到城外乱葬岗,想要在这里了此残生。
谁知道,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老兵。老兵给他讲了当年上战场的事情,让他明白了坚持下去,奋起一搏,或许会有转机。
老兵说,当年自己上战场时,还是一个孩子,每日里担惊受怕,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去。
有一日,两军交战中,他被一个敌方兵士压住,眼看要丧命,情急之下,他奋起咬掉了对方脸颊上一块肉,这才死里逃生。
从这一次以后,老兵忽然明白了,既然已经身处这样的绝境之中,进也是死,退也是死,何不放手一搏,或许会有一线生机。
从那以后,他苦练刀术,骑术,一次次冲在最前面,去拔敌方的军旗。凭着这股劲儿,他一次次在战争中死里逃生,最终安然从边疆回到了长安。
杜甫
讲到最后,杜甫慷慨激昂,对李善德说出了这句话: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正是这句话,让李善德内心升起一腔斗志。他决心放手一搏,这才有了后面历经艰辛,最终完成荔枝运送任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