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政府突然制裁国际刑事法院四位现任法官,其中包括审理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反人类罪”案的甘苏法官。
2.制裁理由是美国对其及其盟友构成严重威胁,但真相是只要敢审美国朋友,那你就成了敌人。
3.杜特尔特阵营抓住美国制裁的机会,力推撤换审判法官,同时利用美国的支持作为政治话术和舆论武器。
4.然而,小马科斯政府面临两难境地,无法公开反对美国,又难以对杜特尔特“落井下石”。
5.2028年大选前,菲律宾政治格局可能因美国制裁、杜特尔特阵营动作频频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6月上旬,美国政府突然挥出制裁大棒,直接砸在国际刑事法院(ICC)四位现任法官的头上,手段包括资产冻结、入境禁令等惯用伎俩,熟悉得就像曾经用在伊朗将军、朝鲜高官、俄罗斯寡头身上一样。然而这一次,制裁的对象不是某国元首,而是正在审理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反人类罪”案的ICC法官之一——甘苏(Fatou Bensouda)法官。
这场法律上的精准打击显然不再是传统的“暗中操作”或“外交表达不满”,而是全程实名、全网通告、火力全开的外交干预。就在杜特尔特团队申请撤换法官之际,美国以一记重锤,“替杜家开路”,时机之巧合,耐人寻味。
制裁理由?表面上看是“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严重威胁”,但真相是——只要你敢审美国朋友,那你就成了敌人。
ICC的权力边界与美式双标
ICC从诞生之初就是西方世界标榜“全球正义”的橱窗产品,但橱窗里的灯光,一直由强权掌控。
美国从未加入ICC,却频频借用其名义来打压对手,比如昔日起诉苏丹总统巴希尔时,美国是第一时间叫好的。然而当ICC的审判对象变成“自己人”时,比如以色列高层、或者菲律宾这位曾是美国“反毒先锋”的杜特尔特,美国就瞬间变脸,开始攻击ICC的“合法性”和“独立性”。
这不是第一次。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曾对ICC首席检察官发出类似制裁。如今拜登政府步其后尘,再度让国际社会见识了“美式正义”的弹性逻辑。
对于欧盟诸国而言,这一巴掌也打得十分响亮。欧洲本是ICC最坚定的支持者,现在面对美国打裁判的做法,是选择沉默还是反击?若沉默,则自废其力;若发声,则撕裂西方同盟。这场舆论地震的余波,已不止于马尼拉。
杜特尔特阵营笑了,小马科斯骑虎难下
对菲律宾政坛而言,美国此举无异于朝杜特尔特阵营扔出了一枚政治信号弹——老杜不是“反人类罪犯”,而是“受害者”。
杜特尔特家族早已嗅到风向转变。其律师团正以“法官偏颇”为由,力推撤换审判法官,如今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国际认证”,其合法性立场顿时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这为女儿莎拉·杜特尔特及整个杜派势力提供了绝佳的政治话术和舆论武器。
他们可以质疑ICC侵犯主权,讽刺现政府“替外国人卖命”,甚至主张退出ICC——这些都是传统民粹语言在菲律宾最有市场的桥段。
而此刻的小马科斯政府,则如同被两头挤压的浮木。一头是美国这个“主要安全伙伴”,一头是杜特尔特这个实实在在的政坛重量级对手。小马科斯本就因南海政策摇摆、经济改革乏力、选举惨败而信任危机四伏,现在再添这枚外交炸弹,只会让他更加陷入孤立。
更棘手的是,小马科斯既无法公开反对美国,又难以对杜特尔特“落井下石”。他若继续支持ICC,将被民众视为“出卖国家”;若反对,又会伤及与西方的安全纽带。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选战未起,权力风暴已至
在过去数月内,杜特尔特阵营动作频频。达沃市长选举中,老杜虽在牢狱之中,依然遥控大胜对手;中期选举,小马科斯一败涂地;莎拉弹劾案,被迫中止。权力重心正在一点点从总统府回落到“杜家”。
而美国的制裁事件,无疑再次打响了一发催化弹,让老杜派系迅速聚焦、鼓舞士气、整军精武。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一个“正义”的剧本——如果审判不公,那就是“政治迫害”;如果连美国都说法官不合格,那就“根本不该被起诉”。
这将成为2028年大选前的重要舆论武器。莎拉·杜特尔特若参选总统,可直接将“反ICC、反西方干涉”作为主要纲领之一。而马科斯家族则将被迫解释——为何在“美国支持杜特尔特”的当口,自己却选择站在了另一个方向。
台词已定,高潮待启
正如菲律宾政治圈的一句老话所说:“风头最盛之时,浪未必是最高;沉默之人,往往握着最锋利的刀。”2025年这一连串政变、舆情、制裁,看似各自为政,实则已构成完整的序章。
美国挥刀砍向ICC,不只是削了国际司法的面子,也意外助力了一位菲律宾前总统的回归计划。而这场“宫斗剧”的高潮,必将出现在2028年大选的舞台上。
只是,那时候,美国是否还会是今天这位“幕后导演”?ICC是否还有勇气坚持“普世正义”?杜特尔特是否已再度坐回马拉干鄢宫?
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帷幕已开,演员就位,台词写好,观众屏息——菲律宾这场大戏,越来越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