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单纯的物质建设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期待。如何让乡村既保留田园风貌,又吸引城市人群回归自然、体验文化?灵溪镇屿湖村给出了答案——通过“农业+餐饮+文化”的模式,以文艺为纽带、以体验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正在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的可能。
白盒子家庭农场西餐厅
田园里的西式浪漫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白盒子家庭农场西餐厅以其独特的“Farm-to-Table”理念,重新定义了乡村餐饮体验。这座由老屋改造而成的纯白建筑,坐落于灵溪镇屿湖村的田野之间,落地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露天餐位上洒满阳光,将融合菜餐饮的精致与乡村自然的质朴完美融合。
餐厅坚持“从农场到餐桌”的运营模式,周边4000多平自营农园种植着各类有机食材。经过主厨巧手化作一道道融合东西方风味的创意料理,让游客品尝到的每一口都是乡村与西式风味的美妙交织。除此之外,这里更是一个沉浸式农趣体验空间。孩子们可以喂养青山羊、绒毛羊、柯尔鸭、梅花鹿、垂耳兔、土拨鼠等萌宠,参与“亲子采摘”“亲子种植”研学课程,在插秧、采摘等活动中寓教于乐。农场还有特色定制类活动体验,包括亲子活动、春秋游、生日趴、主题派对、公司团建、婚庆服务等,确保全年不间断地为各年龄段游客提供差异化的乡村体验。
据了解,餐厅可接待学校研学团体,网红打卡生日聚餐团建。周末和节假日以上班族 家庭客群为主休闲旅游度假!亲子采摘、小小农场主招募私家共享菜园活动需提前预约。开业以来,餐厅已吸引灵溪及周边城市游客超5万人次,并且促进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农场通过“农场+餐饮”的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更重塑了乡村游玩的体验,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亲近自然、疗愈心灵的空间,同时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半书房”在田间
麦田里的精神栖息地
在灵溪镇屿湖村的稻浪深处,一座由旧农舍改造的“半书房”正重新定义乡村文化空间。纯白色的双层集装箱立于翠绿麦田之上,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观景平台,游客可沿内部阶梯登上箱顶,将连绵的稻浪与远处的屿湖风光尽收眼底。室内空间则以全景落地窗将四季变换的田野框成一幅动态画卷,原木书架与窗景完美融合,让阅读时的每一次抬眼都能邂逅自然。
这里不仅是一间咖啡书屋,更是一个融合自然、文化与生活美学的复合型文化客厅。在麦浪起伏的田野间,造型别致的木质三角屋点缀其中,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微风拂过,彩色风车在麦浪间欢快旋转,孩子们在麦田间追逐嬉戏,大人们或倚靠三角屋木框留影,或静坐半书房前,品味着咖啡的醇香,远眺连绵起伏的麦田风光。
这个充满生机的文化空间,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感,又注入了现代审美,为乡村阅读找到了最佳的打开方式,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鸣。令人期待的是,第二个半书房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预计明年年初与大家见面。与此同时,三大全新空间“百菲酪·在田间”“朴与素·在田间”“比音勒芬·在田间”也正在规划落地,未来将为乡村文化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
文艺激活乡村
不止于“网红”
白盒子餐厅与半书房项目的价值远不止于打造网红打卡点,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探索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当农场变成餐桌,书房扎根麦浪,乡村便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逐渐成为城市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实践证明,文化艺术不是乡村振兴的“装饰品”,而是重塑乡村价值、激活内生动力的核心密码,屿湖村正在绘制一幅“文化铸魂、艺术塑形、产业兴村”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未来,灵溪镇将以城乡融合为纽带,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农文旅发展为抓手,持续深化文艺赋能乡村的创新实践。
来源:看苍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