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克兰政府未派一人接收俄罗斯运抵边境的6000具乌军士兵遗骸,引发舆论关注。
2.俄罗斯指责乌克兰政府“种族灭绝自己的人民”,并呼吁泽连斯基政府信守承诺。
3.然而,乌克兰政府拒绝接收遗体的原因包括政治羞辱和金钱账目,如支付阵亡军人抚恤金。
4.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民法典修正案,规定战时失踪人员需冲突结束后满两年才能正式宣告死亡。
5.乌克兰国内媒体和退役军官质疑这一做法对死者的尊重,认为是在牺牲血肉之躯换取外交话术与财政平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俄乌战争进入又一个夏季,却多了一组令人窒息的数据:6000具乌军士兵遗骸,被俄罗斯一一运抵两国边境,整齐地安放于指定地点。而乌克兰政府,至今未派一人接收。
这不是一场战术僵局,而是一次制度性的冷漠。
“乌克兰不认尸”?俄罗斯打响信息战反攻第一枪
6月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公开痛斥基辅:“这个政府不仅不需要活着的乌克兰人,连死者也不需要。”言辞犀利之中,是一场筹谋已久的舆论反攻。
这起风波的导火索,来自不久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二轮俄乌谈判。俄罗斯在会谈中主动提出,将归还乌方阵亡士兵的遗骸,以此作为展现人道立场的姿态。乌克兰初时点头应允,双方还约定好交接的时间与地点。
然而,当运输车一辆辆驶向边境,当6000具遗体逐一到位,乌方却“集体失联”。俄罗斯首席谈判代表梅金斯基称,乌方不履约的理由“千奇百怪”,并呼吁泽连斯基政府信守承诺。
更荒谬的是,乌克兰不仅放空了承诺,还暂停了与俄罗斯早已敲定的战俘交换协议。俄国防部称,俄方递交了包含640名乌军战俘的完整名单,乌方却至今没有任何回应。
俄罗斯外交系统和国家媒体旋即集中火力,几乎统一口径地指控基辅政府“种族灭绝自己的人民”,甚至喊出“全世界都不曾拒绝掩埋自己士兵的国家,除了乌克兰”。
在这场信息战里,莫斯科抓住了基辅心照不宣的软肋——不愿承认失败。
为何不接?失败的战场与不敢面对的“账单”
乌克兰政府的沉默背后,有两个被广泛讨论的答案。
第一,是政治羞辱。俄方透露,这些乌军士兵主要战死于库尔斯克一带。而那场攻势,正是乌军试图扭转战场被动、逼迫俄方接受停火的一次“战略豪赌”。但现实是,乌军在库尔斯克损兵折将,目标未达,反遭反噬。
在这种情境下,一旦公开接收这些遗体,等于在外交层面自我承认那是一场战略失败,是一次政治赌博的彻底崩盘。泽连斯基不敢认账,更不敢面对那些已经绝望的军属母亲。
第二,是更具刺痛性的金钱账目。据俄媒披露,乌克兰曾承诺对每位阵亡军人提供高达36万美元的抚恤金。若确认这6000人已战死,意味着乌方必须一次性支付超过21亿美元。这对如今财政吃紧、外援迟滞的乌克兰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近日,英国广播公司刚爆出乌军“无人机库存见底”的消息。结合当下财政情况,俄媒不无讽刺地指出:泽连斯基政府在下笔支付阵亡军人抚恤金前,恐怕连给他们买无人机的预算都凑不齐。
法律术语包裹下的“集体失踪”——乌克兰的新规矩
6月5日,乌克兰最高拉达以“战时应急”为由火速通过了一项民法典修正案:战时期间,无论军人或平民,一旦“失踪”,只有在冲突结束后满两年,法院才能正式宣告其死亡。
换句话说,哪怕尸体已在边境列队,若法院不宣布死亡,家属也永远拿不到那张抚恤金批条。
这条“失踪即生还”的逻辑,俨然成为泽连斯基政府自保的法律盾牌。既避免了承认战败,又顺势堵死了抚恤金之门。
可这把算盘,打得过于赤裸。连乌克兰国内不少媒体和退役军官也开始发声质疑:这不是对死者的尊重,而是对活着的亲属进行的二次凌迟。
战争的残酷在于让人死,而政治的冷酷,则是让死人都不能安息。
在这一点上,乌克兰政府已经不仅仅是在回避现实,更是在牺牲本该受到哀悼的血肉之躯,换取一份外交话术与财政平衡之间的脆弱筹码。
若说俄罗斯在战场上展开的是火与钢的较量,那乌克兰此刻在边境上上演的,便是一出彻骨冷漠的“遗忘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