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30年!「碟中谍」阿汤哥坚持亲自上阵!动作电影巅峰!幕后与彩蛋解析

AI划重点 · 全文约5882字,阅读需17分钟

1.《碟中谍》系列迎来第30周年,汤姆·克鲁斯坚持亲自上阵,展现真实动作场景。

2.从1996年到2025年,系列电影票房累计超过4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动作电影IP之一。

3.《碟中谍8》将成为系列终章,探讨人工智能对当前世界的威胁,以及动作电影工业的革新。

4.除此之外,系列电影中的高空跳伞、悬崖飞跃等惊险特技成为观众喜爱的经典场景。

5.汤姆·克鲁斯在系列电影中展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从1996年一跃至2025年,电影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特工——伊森·亨特,伴随观众走过了近30年的光影岁月。那个被誉为“永不言退的狂人”——汤姆·克鲁斯。让我们致敬这位跑了30年、从不放弃的男人——Tom Cruise。感谢你,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图片

在当今CG横行的时代,汤姆·克鲁斯选择了一条反向的道路:用真实对抗特效,用亲身演出每一个高空跳伞、悬崖飞跃、摩天大楼攀爬,让观众真切地“感觉到痛”。他的坚持,不只是为了震撼画面,更是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坚守:真实,就是最大的奇迹。

图片

如今,《碟中谍8》或许将成为这段传奇的终章。值此系列落幕之际,我们不妨回顾过去七部作品中,那些令人心跳加速的高燃时刻。这不仅是动作电影的教材,更是汤姆·克鲁斯与全世界影迷的生命共鸣。谍影谢幕:不可能之人,可能之路


在这30年间,《碟中谍》系列不仅塑造了一个银幕传奇,更改变了我们对于“动作电影”的定义。汤姆·克鲁斯一次次用身体为电影“签名”,在高空、在崖壁、在战场,在镜头之外,他是演员中的战士,也是银幕后最勇敢的梦想践行者。或许,《碟中谍8》将划下句点。但伊森·亨特的背影,将与直升机的轰鸣、高空的风声和我们紧张的心跳,一起定格在动作电影的巅峰之上。



M:I 01




小鲜肉汤姆

开启孤单特工



图片

碟中谍 1,作为整部系列电影的开篇,将悬疑,紧张,反转等要素做好了铺垫可祭奠。这个系列的电影的英文叫 Mission: Impossible,其实直接翻译时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由于当时的翻译风格就把第一部中的环中环的谍战作为了主标题。笔者认为这个翻译还是不错的,虽然后面有点偏离,但是将那种套环的反转紧张情节给点题了。

剧情上,美国中情局(CIA)特工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所在的小组在布拉格执行任务时遭遇埋伏,除伊森外全员阵亡,且任务文件被盗。伊森被诬陷为叛徒,为自证清白,他招募了一群 “非法特工”(包括电脑黑客、爆破专家等),试图潜入中情局总部盗取机密文件,揭露幕后真相。


图片

影片开头,伊森的团队伪装成游客在布拉格歌剧院执行窃密任务,却因内鬼出卖陷入重围。队友逐一被杀的紧张氛围,配合德・帕尔玛标志性的 “Split-Diopter”(分焦镜头),将悬疑感拉满。

片中特工使用的道具如 “自毁文件”“人皮面具”“语音变声器” 等,虽不如现代科技炫酷,却充满冷战末期的间谍浪漫主义。剧情围绕 “谁是内鬼” 展开,CIA 高层、特工同事甚至恋人都可能是叛徒,呼应了 90 年代观众对 “机构不信任” 的社会情绪,拥有一种复古科技感:

图片

片中 “悬空偷磁碟” 的场景,克鲁斯坚持亲自上阵,被吊在 15 米高空拍摄,导致颈部受伤。这一部,全球票房超 4.5 亿美元,奠定了《碟中谍》系列 “高风险任务 + 悬疑反转” 的模式,此后每部续集都以更惊险的特技(如徒手扒飞机、悬崖跳伞)延续传奇。

图片



M:I 02




吴宇森执导

枪战!爆破!还有风衣!



《碟中谍 2》(Mission: Impossible II,2000 年)是系列中风格最独特的一部,由吴宇森执导,将东方武侠的浪漫美学与好莱坞特工片的爆炸场面结合,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作盛宴。影片在剧情和主题上延续了前作对 “信任与背叛” 的探讨,但加入了更多关于人性救赎、病毒危机与宿命对决的元素。

图片

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被派往悉尼,阻止前 IMF 特工肖恩・安布罗斯(多格雷・斯科特 饰)利用致命病毒 “金美拉”(Chimera)制造全球性灾难。安布罗斯曾是伊森的徒弟,两人因理念相悖反目。金美拉” 病毒死亡率极高,且配套解药 “碧欧西”(Bellerophon)被安布罗斯垄断,他企图通过贩卖病毒和解药牟取暴利。


图片


伊森在任务中重逢前女友妮娅・诺瓦克(桑迪・牛顿 饰),她已成为安布罗斯的情人兼搭档。两人旧情未了,但妮娅的真实立场成谜。

图片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东方浪漫与好莱坞的碰撞

作为首位执导好莱坞 A 级大片的华人导演,吴宇森将其标志性风格注入《碟中谍 2》,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伊森与安布罗斯的对手戏充满武侠片的 “宿命感”:

初次重逢时,两人在艺术馆对峙,安布罗斯轻抚油画《吻》,暗示对 “美与毁灭” 的扭曲理解;最终决斗采用 “双枪对决” 设计,伊森用安布罗斯赠送的手枪反杀对方,呼应 “徒弟弑师” 的东方武侠母题。


图片


电影中片头攀岩等动作戏份令影迷印象深刻,大部分戏份都是由阿汤哥亲自上阵的。在马蹄湾几千尺的悬崖上,阿汤哥不但不胆怯,还说宛若驾驶着驾驶一架F-14飞机。(《壮志凌云》中他曾扮演驾驶F-14的海军飞行员)“汤姆·克鲁斯坚持自己亲自完成大部分特技动作而不用替身,我对这种精神很赞赏,但有时他真把我吓坏了,”连一向要求严苛的导演吴宇森在回忆这部电影时都对阿汤哥的敬业精神赞叹有加。


图片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片的投资方希望 伊森与奈雅原本可以有一场让观众爽的激情戏,最好有真的开车环节,伊森要“上膛开枪”!但吴宇森按照自己的理解拍成了二人飙车枪战戏,并把你追我赶的汽车追逐拍出了激情戏的节奏。投资方给了吴宇森一个微笑和大大的赞。



M:I 03




真实动作紧凑剪辑

阿汤哥大闹上海陆家嘴!



《碟中谍 3》(Mission: Impossible III,2006 年)是系列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作品,由 J.J. 艾布拉姆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迷失》)执导,首次将伊森・亨特的私人生活与职业使命深度绑定,打造出更具情感张力的 “特工虐心之旅”。影片在延续 “不可能任务” 的高难度动作设计同时,聚焦信任、家庭与自我救赎,被粉丝称为 “最有人情味的一部”。

图片

核心危机:伊森・亨特已从一线特工转为 IMF( Impossible Missions Force)教官,因未婚妻茱莉亚・米德(米歇尔・莫娜汉 饰)卷入危险,被迫重出江湖,对抗全球军火商欧文・戴维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饰)

图片

在这一部,出现了贯彻到最后的神秘武器「兔脚」,这个传说中能 “改变世界” 的神秘武器(大家都以为是生物科技装置,一直到第八部才揭晓),戴维安企图用它制造恐慌并牟取暴利。戴维安绑架并折磨伊森的门徒琳赛(凯丽・拉塞尔 饰),导致其死亡,伊森誓言复仇。

双重威胁:戴维安以茱莉亚的性命为筹码,逼迫伊森交出 “兔脚”,迫使伊森在 “拯救爱人” 与 “完成任务” 间挣扎。

图片

伊森在陆家嘴(当时尚未完全建成)的建筑群间驾驶摩托车穿梭,穿越弄堂、跳越 rooftops,首次将系列场景拓展至中国,展现 “全球化特工” 的格局。镜头中东方明珠塔的特写,成为后续系列 “打卡地标” 的先河。

在第三部,阿汤哥在上海的世贸大厦跳下 有致敬 成龙 新警察故事的 情节,巷战、楼道追逐等场景大量使用手持镜头,搭配快速剪辑(如上海街头的摩托追逐),营造出 “身临其境” 的紧张感,区别于前作的 “视觉奇观” 风格。

图片

J.J. 艾布拉姆斯摒弃了第二部的浪漫化暴力美学,回归更贴近现实的动作逻辑,同时强化角色情感弧光:手持摄影与紧凑剪辑:增强真实感

影片上映于 “9・11” 事件五年后,戴维安的武器走私、跨国恐怖主义等设定,影射现实中 “非国家行为体” 对全球安全的威胁。伊森的任务不仅是拯救爱人,更是阻止 “兔脚” 成为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的象征,呼应后冷战时代的反恐焦虑。

影片全球票房 3.98 亿美元,虽低于第二部,但烂番茄新鲜度 66%(前两部分别为 57%、54%),影评人肯定其 “情感深度” 与 “动作设计的真实性”。J.J. 艾布拉姆斯的写实风格为后续《碟中谍 4:幽灵协议》的口碑爆发奠定基础。



M:I 04




徒手迪拜哈利法塔

世界观更宏大!引入全球思维



图片

《碟中谍 4:幽灵协议》(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2011 年)是系列的 “重启式突破” 之作,由《超人:钢铁之躯》导演布拉德・伯德首次跨界真人电影,将伊森・亨特的团队带入 “无官方背书” 的绝境任务,以极限场景、全球化格局和幽默基调重塑系列魅力。影片不仅创下当时系列最高票房(全球 6.94 亿美元),更以 “特工爽片天花板” 的姿态成为影史经典。

图片

迪拜哈利法塔(全球最高建筑):伊森徒手攀爬玻璃幕墙的戏份由汤姆・克鲁斯亲自完成,镜头从云层俯瞰至地面,配合强风与失重感,成为影史最惊险的实拍场景之一;沙夫豪森旋转停车场:三层停车场因爆炸倾斜成 45 度,车辆在垂直墙面上行驶的镜头结合实景搭建与特效,营造 “反重力” 视觉冲击;

图片

即使胆量惊人,但当汤姆·克鲁斯来到828米的迪拜塔顶端后还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但在拍摄后期,他对这类危险镜头几乎有些“上瘾”,还主动向执行制片建议多拍一些实景镜头。在迪拜的拍摄行将结束时,他还忍不住要求特技师用绳子吊住他,把他从边缘放下五六米在这栋大楼上签名。

影片横跨莫斯科、迪拜、孟买三大城市,每个场景都深度融入当地文化符号(如孟买的宝莱坞舞蹈、迪拜的奢华建筑),强化 “国际特工” 的史诗感。亨德里克斯的核威胁直指 “大国博弈”,使任务上升到 “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 的高度,格局远超前三部。

图片

伊森团队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实时变装,在舞池中完成 “身份替换” 的桥段,既致敬了系列传统的 “易容术”,又通过科技感赋予新意。宝拉・巴顿饰演的简在水下打斗中展现的柔韧身手,也成为女性特工的经典形象。

图片

影片以 6.94 亿美元票房成为当时系列最高(后被《碟中谍 6》超越),烂番茄新鲜度 93%,MetaCritic 评分 74,均为系列最佳。布拉德・伯德的成功证明:《碟中谍》无需依赖 “暗黑风格” 或 “情感苦情”,纯娱乐向的极限特技也能成就经典。





M:I 05




完成不可能任务

实拍美学与工业水准的标杆



图片
碟中谍5延续了伊森・亨特(Ethan Hunt)和 IMF 团队对抗跨国犯罪组织的故事。影片结尾不仅完成了阶段性的叙事闭环,还通过细节铺垫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同时深化了系列核心主题。
图片

影片中,伊森・亨特带领 IMF 团队对抗神秘组织 “辛迪加”(Syndicate),该组织由前 IMF 特工所罗门・莱恩(Solomon Lane)领导,企图通过制造混乱颠覆全球秩序。

最终通过智谋和武力制服对手,并揭露 “辛迪加” 的存在,说服英国情报局局长阿勒代尔(Allard)放弃解散 IMF 的决定。象征个人信念的胜利。

图片

双面间谍伊尔莎在结尾选择站在伊森一边,摧毁 “辛迪加” 的秘密档案,并拒绝回到英国军情六处。她的转变象征着对 “信念” 而非 “体制” 的认同,为后续她与伊森的合作(如《碟中谍 6》)埋下情感伏笔。

图片

伊森驾驶摩托车在卡萨布兰卡的狭窄街巷中穿梭,追逐中穿插阿拉伯市场的摊位、楼梯、屋顶,利用台阶落差跳跃、穿墙破窗,体现 “因地制宜” 的特工战术。克鲁斯亲自驾驶摩托车完成 95% 的镜头,包括在陡峭屋顶边缘急刹、穿越仅容车身的缝隙;既有地域风情,又突出 “逃亡” 的紧迫感。

图片

伊森潜入水下档案室,需在屏息状态下(约 3 分钟)破解密码锁、下载数据并躲避巡逻警卫。克鲁斯为此接受专业潜水训练,实际拍摄时屏息长达 6 分半钟(通过闭气技巧和后期剪辑实现),镜头中可见其青筋暴起的真实生理反应。

空间压迫感:档案室水下通道狭窄,灯光昏暗,警卫的手电光束扫过水面,配合心跳声音效,营造 “窒息式” 恐怖氛围,突破传统动作片的 “爽感”,转向生存恐怖的心理张力。


M:I 06




白寡妇惊艳

阿汤哥与“大超”厕所战神!



图片

接上部剧情,特工伊森・亨特接到任务,要追回被极端分子拉克从黑社会手上购买的三枚钚核,避免核武器对社会产生危害。伊森和队友班吉、卢瑟伪装成 “辛迪加” 组织成员与东欧黑社会交易,却遭人陷害,卢瑟被俘,核武器也被偷走。后来,伊森得知拉克会与绰号 “白寡妇” 的军火贩接头交易核武器,而 “白寡妇” 正是偷走核武器的人。

图片

本作登场了红多超人气角色,比如白寡妇 凡妮莎·柯比

伊森和沃克在巴黎找到拉克,拉克被突然出现的伊尔莎击毙。之后他们与伊尔莎一同找到 “白寡妇”,“白寡妇” 要求用 “辛迪加” 首领所罗门・莱恩交换核武器。伊森和沃克截获了莱恩,转移途中,伊尔莎试图击毙莱恩,伊森等人将莱恩藏进下水道,却撞见部长亨利。此时伊森发现沃克才是真正的内鬼,沃克带着莱恩逃走。

伊森一行人追踪到亚洲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医疗营地,这里是伊森初恋茱莉亚的丈夫负责的。两枚核弹在此开始倒计时,茱莉亚与卢瑟、伊尔沙与班吉分工合作拆除核弹,伊森则在和沃克搏斗后成功抢到核弹控制器,最终任务成功。

图片

伦敦跑酷、巴黎飙车、皇后镇跳伞、里斯河谷惊险拆弹...满场刷刷嗖嗖的镜头果然是个实打实的动作片!结尾那段长达10分钟挪威布道台的戏份,更令人大开眼界。挪威,这个通往北方之路的神秘国度一直都是大自然的宠儿,2w多公里的曲折海岸线、亿万年前的冰川和无与伦比的峡湾,特别是极具代表性的三大奇石,一直是探险者的理想圣地。

图片

当然还有名场面就是厕所战神戏份,在狭小封闭的洗手间内,空间较为狭窄,限制了动作的施展,让剧情更加紧张刺激,也增加了打斗的难度和观赏性。这场打戏融入了中国武术元素,由杨亮设计,他的动作快准狠,充满力量感,打斗流畅性十足,展现出了东方武术的神韵,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

图片


M:I 07/08




系列终章

上汤!



图片

《碟中谍 7:致命清算(上)》是《碟中谍》系列的第七部,但其实第七部跟第八部本来是一部,因为疫情拍的非常拖延,所以不得不分拆了两个部分, 2023 年 7 月 12 日在北美上映。特工伊森・亨特跟他的 IMF 小组追踪一种会危及全人类性命的新型武器,并阻止其落入坏人之手的故事。

图片

故事起源于大洋深处一艘俄罗斯潜水艇的爆炸事故,该事故背后隐藏着能颠覆世界的大秘密。伊森・亨特接到任务,要寻找两把可控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人工智能的钥匙,他与搭档卢瑟・斯蒂克尔、班吉・邓和伊尔莎・浮士德等人合作,试图找到并摧毁钥匙,在此过程中,性感女贼格蕾丝无意卷入,让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图片

汤姆・克鲁斯为拍摄骑着摩托车从巨大的悬崖边缘飞出并完成降落伞跳跃这一特技表演,一年来做了 13000 次越野摩托跳跃以及 500 次跳伞。影片因新冠疫情多次暂停拍摄,还放弃了在威尼斯和罗马拍摄的计划,改为在英国搭建布景重现意大利景观。

图片

2024 年 1 月 23 日,获得第 96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两项提名。2024 年 2 月 25 日,获得最佳特技群戏奖。

超级人工智能 “智体” 即将引爆全球核弹危机,把世界推向毁灭边缘。伊森・亨特和他的 IMF 小队在上次行动中遭遇重创,团队濒临分崩离析。虽然伊森已获得关闭 “智体” 的钥匙,但要彻底消灭 “智体”,仍需要 IMF 小队齐心协力突破重重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全知全能又无影无形的 “智体” 与其手下盖布瑞尔的百般阻拦,还要解决来自过去的种种恩怨。

图片

作为系列收官之作,影片充满情怀元素,如录像带指令呼应首部曲,“兔子脚” 谜题终揭晓,元老角色唐洛回归等。

汤姆・克鲁斯在海拔 2400 米、风速高达每小时 225 公里的极端条件下,仅靠两根安全绳作为防护,完成了高难度的空中扒机动作。拍摄过程中,飞机多次做出桶滚、俯冲等复杂飞行动作,强烈的气流使他面部肌肉严重扭曲,还因缺氧而短暂失去意识。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亲自驾驶另一架飞机,使用 IMAX 摄影机近距离捕捉其真实反应与面部特写,同时制作团队还动用无人机和机载摄像设备从多个角度记录。

不仅有 2400 米高空换乘飞机、白令海峡深潜逃生等场景,将汤姆・克鲁斯 “以肉身挑战物理法则” 的实拍美学发挥到极致。

图片

影片在一个 850 万升的大水箱中拍摄,以此营造出暗流等复杂场景。阿汤哥需穿戴重达 120 磅(约 54 公斤)的潜水服,在布满碎片、道具支架和模拟导弹等复杂装置的水下环境中表演。为呈现角色真实面部状态,剧组为阿汤哥定制改装潜水面罩,去除呼吸调节器,加装面罩内置照明灯。这虽提升了画面表现力,但导致氧气供应受限,且有强光干扰和能见度降低等问题。

图片

阿汤哥表示在水下每次拍摄只能坚持 10 分钟,因氧气缺乏会身体不适,影响表演专注度。但他为追求真实,克服了诸多困难,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承受着有氧不足、身体不适等问题。

作为最后的系列终章,7和8一起不仅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当前世界的威胁,更是对动作电影工业的终极献礼。

图片


《碟中谍》系列自 1996 年首部上映以来,历经近 30 年发展,系列累计票房超 40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动作电影 IP 之一。其成就不仅体现在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更在于对动作电影工业的革新、文化符号的塑造以及演员个人魅力的极致展现。如果还没看第八部的,建议趁热去看下。

《碟中谍》系列的成就不仅在于票房数字或特技难度,更在于它用近 30 年时间证明:实拍精神与工业化水准的结合,能够持续突破动作电影的极限。从胶片时代到数字特效时代,它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成为全球观众对 “硬核动作片” 的共同记忆。正如《碟中谍 8》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所说:“我们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创造活着的传奇。” 这一系列的落幕,或将成为动作电影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