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的第一天,这5件事比放松更重要!做对了受益一整个暑假

AI划重点 · 全文约1253字,阅读需4分钟

1.高考结束后,考生应首先切断对题的讨论,避免确认偏误和反复咀嚼不确定的细节。

2.其次,保护好个人信息,如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等,避免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为此,考生应缓解紧绷的神经,通过体能释放、沉浸体验和整理疗愈等方式进行放松。

4.同时,考后聚会庆祝时,要守住安全底线,选择正规的场所、注意饮食节制并按时回家。

5.最后,了解志愿填报的信息,如《近三年高校在本省录取位次表》和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报告等,为出分后的志愿填报做好准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高考最后一门收卷铃响的那一刻,整个教室都像突然卸下了千斤重担。有人长舒一口气趴在桌上,有人把笔高高抛起又接住,走廊里瞬间炸开了欢呼和拥抱,校门口的欢呼声能掀翻半边天。更多人攥着手机给朋友发消息:“晚上撸串还是K歌?我请!”十二年寒窗,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但考完不等于“放飞”,尤其是结束后的第一个24小时,很多选择会影响你接下来大学生活的安全感和方向感。作为过来人,接下来,菜卫卫跟考生聊聊考完第一天最值得做的五件事,帮考生避开雷区,稳稳迈入人生新阶段。

图片

一、切断考后对题

走出考场,你是不是也听见周围同学三五成群讨论“数学最后一题是不是选C”“作文有没有跑题”?千万别参与进去。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确认偏误”,人会下意识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如果别人说的答案和你不一样,哪怕明知自己可能错了,焦虑感也会瞬间翻倍。

更实际的是,高考题目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流出,民间讨论多数是主观推测。所以考完一门,就把它从脑子里“清空”。如果父母问起,可以平和地说:“让我先专注明天的安排吧。”给自己一个情绪缓冲区,比反复咀嚼不确定的细节有用得多。

图片

二、保护好个人信息

终于解放了,想发条朋友圈庆祝?理解!但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成绩查询页、志愿填报表、录取通知书内页——这六样打死也别晒。

有人觉得:“给关键信息打马赛克总安全了吧?”真不是!现在图片修复技术连模糊车牌都能还原,别说你证件上那串数字了。去年就有考生晒录取通知书,结果被骗子盗取学号、身份证号,冒充学校催缴“学费”,家长差点转账3万块。

考后第一天,先把这些敏感材料收进抽屉,手机里存的电子版也加密备份。你的人生新篇章刚开启,别让信息漏洞成了第一道坎。

图片

三、缓解紧绷的神经

连轴转的高压备考突然停止,身体其实不会马上适应。2024年全国1342万考生中,约三成人在考后一周会出现“心理空洞期”:有人整夜打游戏报复性熬夜,有人躺床上一整天发呆,还有人莫名其妙烦躁冲家人发火。这是大脑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后,突然松弛会导致血清素分泌紊乱。比“放肆玩”更有效的是“换频式放松”:

1,体能释放:去球场打一场流汗的球,约同学骑行环城,身体动起来能自然分泌内啡肽

2,沉浸体验:拼一幅1000块拼图、种一盆绿萝、学做焦糖布丁等需要专注的手工能转移焦虑。

3,整理疗愈:把做过的习题册整理捆扎,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仪式感会帮你心理上“翻篇”。

如果夜里还是失眠,别硬逼自己睡。起来喝半杯温牛奶,听白噪音或散文朗读,往往比数羊管用。

图片

四、聚会庆祝守住安全底线

班级聚餐、K歌、通宵剧本杀……考后聚会少不了。但放松不等于放纵,这三点一定提醒自己:

1,场所选正规的:无证大排档、消防不合格的密室、偏远农家乐尽量别去。尤其包夜聚会,提前确认安全通道和备案资质。

2,饮食有节制:油腻烧烤配冰啤酒是急性肠胃炎“黄金套餐”。

3,回家要守时:如果玩到深夜,务必结伴打车(记下车牌号发给父母),避免单独走暗巷。别让“终于自由了”的冲动,压过自我保护的本能。

图片

五、了解志愿填报的信息

你可能想:“分数都没出,急什么?”但真正出分到填志愿往往只有3-5天,到时再研究就手忙脚乱了。考后第一天是做“信息储备”的最佳时机。

1,问老师要《近三年高校在本省录取位次表》,圈出自己预估分±15分的学校。

2,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查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报告,别光看名字就脑补“金融=高薪”。

3,和家人开个短会:说说你想去外地还是本地、偏好综合类大学还是特色学院,提前沟通能减少出分后的家庭争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