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沉默是金,西方说缺乏透明!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如何从有形的市场到无形的思想?

 | 蓝血创作组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图片

蓝血私塾  点击进入


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我们要解决在西方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如果我们和西方价值观不一样,怎么进得去西方?我们这些年,都是采取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要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必须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


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的公关说辞。它如同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华为在国际化征程中遭遇的荆棘与迷雾,更深刻地映照出所有渴望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在“出海”这条路上必须面对的根本性课题:我们不是在向世界“输出”一个产品,而是在与一个截然不同的认知体系进行“对话”。而对话的前提,是先听懂对方的语言,理解对方的逻辑。


01


第一维度:从“做事”的逻辑到“对话”的逻辑


许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在初期,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工程师思维”:产品过硬、技术领先、成本可控,市场就应该是我的。这是一种“埋头做事”的逻辑,在国内市场,这种逻辑往往行之有效。然而,当这艘满载着优秀产品和高效执行力的大船驶入西方水域时,却发现航道规则完全变了。


任正非的洞察力在于,他第一个清晰地指出,全球化竞争的本质,早已超越了技术和产品的物理范畴,进入了“叙事权”和“规则权”的较量。你不仅要能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更要能用对方听得懂、信得过的语言,讲述你为何而来、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能为当地带来什么。


中国的“关系”与西方的“契约”:在中国文化中,“关系”和“人情”是商业润滑剂,强调的是灵活与变通。而在西方,商业的基石是“契约精神”和“程序正义”。一切都要落在纸面上,法律框架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中国企业如果不理解这种从“关系社会”到“法理社会”的转变,很容易在知识产权、劳工合规、数据隐私等问题上“触礁”,并且这种触礁会被对方解读为蓄意的、不诚信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水土不服”。


中国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华为引以为傲的“奋斗者文化”和“狼性精神”,在中国是激励员工的强大动力。但在强调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和个人权益的西方社会,这种文化可能会被视为对员工的压榨,甚至引发劳工组织的调查。这并非孰优孰劣,而是价值观的底层代码不同。任正非所说的“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就是要企业管理者思考:我的管理模式,在当地的文化和法律语境下,会被如何解读?


第二维度: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兼容”


任正非的思考并非要中国企业放弃自己的文化内核,恰恰相反,他强调的是一种更高阶的智慧,即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无视之上,而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深刻理解之上


他曾尖锐地指出,“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才是职业化”。这对于习惯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企业来说,不啻为一盆冷水,但却无比清醒。


华为引入IBM等西方管理体系的变革,本质上也是一场现代版的“体用之争”。任正非意识到,不能用“中体西用”的浅层逻辑去搞管理,即保留中式思维的内核(体),只引进西方的工具(用)。他追求的是一种深度的融合,打造一个“东西方管理实践的融合体”。这意味着,不仅要学西方的流程和工具,更要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透明、问责、分权


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其决策中枢不能永远只在北京或深圳。它必须将权力下放到贴近市场的“一线”,信任并重用当地人才。因为只有当地人,才最懂当地的文化禁忌、媒体生态和政治风向。如果海外分公司只是总部的“传声筒”和“执行机器”,那么企业永远无法在当地“生根”,只能是一个漂浮的“文化孤岛”。华为的经验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这在国际市场同样适用,甚至更为重要。


第三维度:从“商业存在”到“社会存在”


一个企业在海外的最高境界,不是成为当地市场份额第一的销售冠军,而是成为当地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公民”。这要求企业跳出纯粹的商业思维。


超越商业的沟通。当西方媒体和社会对华为提出质疑时,仅仅用“我们的设备很好、很安全”来回应是苍白的。因为对方关心的可能不仅是技术,还有你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政府的关系、在其他国家的商业行为等一系列超越商业范畴的问题。任正非后期频繁接受外媒采访,主动沟通,展现开放姿态,其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调整——从被动辩解,转向主动塑造形象。他明白,沉默在东方是金,但在西方,往往被解读为默认或缺乏透明


贡献本地价值。中国企业出海,不能只带去产品和就业岗位,更要带去对当地社区的贡献、对基础教育和科研的支持。任正非提到“基础研究离不开基础教育”,并强调华为也在做基础研究,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信任、融入当地社会生态的关键一环。当一个企业开始为当地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做出贡献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外来者”,而是一个“共建者”。


02


任正非这些观点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任正非的这面“镜子”,为今天扬帆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三点至关重要的启示:


出海,首先是一场“认知升级”:在打包产品和资金之前,先打包一套全新的世界观。派遣的团队,必须具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高管团队更要带头学习,摒弃“我们在国内就是这么干的”惯性思维。


合规是“生存底线”,而非“天花板”:不要将法律合规视为一种束缚,而应将其视为在陌生海域航行的“航海图”和“压舱石”。主动拥抱当地规则,用最高的透明度标准要求自己,这在短期看是成本,在长期看是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


做“在地化”的全球企业,而非“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将自己视为当地社会的一员,深度融入;后者则永远带着“他者”的身份。雇佣本地员工,赋权本地管理层,尊重本地文化,贡献本地社会,最终才能赢得超越商业利益的信任与尊重。


总而言之,任正非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将企业竞争从有形的市场,拉向了无形的思想层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道阻且长,但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的封锁或偏见,而是源于我们自身能否打破思维的壁垒,真诚、谦卑且深刻地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多元的世界。这堂“必修课”,华为用近三十年的实践写成了教材,而每一家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都应是这堂课上最认真的学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