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高考成为热门话题,全国1335万学子应试。算上他们的家长,大约4000万人正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为了前途命运忐忑不安又充满期待,很不容易。
这让我想到古代科举。其实历朝历代,想通过求学出人头地,都很难,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次选拔赛。
根据山东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清朝山东乡试考卷,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为例,我们大概感受一下,古代读书人是怎么考试的。
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比较凉爽。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可能被委任为低级官员,但不多见),均可参加次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
1747年丁卯科,山东文举第一场考经义,试四书经义三道、五经经义四道,以八股文的格式解释四书五经的经义。
1747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考卷。
这一年四书经义从《论语·微子》《中庸·第二十章》《孟子·离娄下》中各出一章,考生任选一经回答。
第二场考“论、诏、诰、表、判语”。
1747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考卷。
“论”题出自宋儒性理之书,1747年丁卯科“论”题“无欲则静虚动直”是周敦颐《通书》的一句,让考生解释作论。
诏、诰、表,为设定情景拟写,有点类似公文写作。这一年“诏”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令太守修职事;“诰”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任命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表”是代拟当朝大臣对于乾隆十年(1745年)皇帝蠲免翌年天下钱粮的谢表。
判语,是对“疑事”所下的断语,这一年五条判语包括讲读律令、挪移出纳、服含违式、驿使稽程、造作过限。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1747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三场考卷。
第一题:为配合第二年乾隆帝至山东亲祀孔子,让考生详述历代对孔子的尊崇和帝王亲幸阙里、封禅泰山等事迹。
第二题让考生阐发古代政书“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明代《续文献通考》的各自的长处,为配合当时的“续三通”工程。
第三题问选拔人才如何德才兼备,文章如何华实并茂。
第四题阐发古代在山东为官的良吏龚遂、颜真卿、富弼、曾巩、范丹、宗泽等人事迹及教化百姓、劝农薄赋等。
第五题分析春秋时齐地肥沃、鲁地贫瘠,是地利使然还是治理失当,阐发山东地区古今的粮食储备政策。
以上三场考试,每场考3天,总共考9天,考试期间吃住都在考场(各省城的贡院)内,不得外出,更不得交头接耳。
如果让你参加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你能考个什么样的成绩呢?我要是参加的话,我题目都读不懂。
参考资料:韦颖、李治《从孔府档案中山东乡试题纸浅谈清代乾嘉年间科举题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