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家长类似的留言:
“我家孩子最近总说肚子疼,可医院查了三遍都没问题。
刚才写作业时突然把铅笔摔了,边哭边说‘不想活了’……”
这让我想起咨询室里那些攥着衣角的孩子。
——他们不说“我焦虑”,却总是全身紧绷,躯体症状不断。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行走的火山,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却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八级地震。
那些突然爆发的争吵、莫名的沉默、对手机的沉迷,都是他们与焦虑搏斗的痕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特殊的“情绪暗战”。
#01
孩子的焦虑,都藏在“不对劲”里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6岁以下孩子的焦虑,80%会通过躯体症状“表达”:
- 3岁的乐乐每天午睡时咬指甲,直到指尖渗血。
妈妈以为是“坏习惯”,却不知这是他对幼儿园分离焦虑的“自救”;
- 5年级的小雨突然拒绝上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她说“学校有怪物”,其实是害怕课间被同学嘲笑“土气”;
- 初三的浩然总在考试前发烧,妈妈骂他“装病逃避”。
却不知道他每晚要靠吃褪黑素才能勉强入睡,考前更是通宵睡不着……
这些“异常行为”,是孩子用身体写的“求救信”。
就像不会说话的小兽,只能用撞笼子的方式告诉世界:“我很难受。”
#02
为什么孩子不说“我焦虑”?
1. 语言的“发育时差”:情绪走在了词汇前面
神经科学发现,人类大脑的情绪中枢(边缘系统)发育远早于语言中枢(前额叶)。
- 3岁孩子能感受到恐惧、不安,却找不到“焦虑”“压力”这样的词汇;
- 小学低年级孩子可能把焦虑描述为“心里有小虫子在爬”“胸口被石头压住”;
- 直到青春期,他们才能逐渐用“烦躁”“紧张”等抽象词汇表达感受。
这种“语言滞后”,让孩子陷入“情绪堵车”。
——明明心里翻江倒海,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我怎么了”。
2. 习得性沉默:当表达情绪会被“惩罚”
在一项针对千名儿童的调查中,47%的孩子表示:
“我告诉妈妈我害怕考试,她说‘考不好就别吃饭’。”
“我跟爸爸说同学欺负我,他说‘你怎么不想想自己的问题’。”
当情绪表达换来的是指责、忽视甚至嘲笑,孩子就会学会“把心事锁起来”。
就像被踩过的蜗牛,再也不敢探出触角。
3. 完美主义陷阱:“懂事”孩子的情绪羞耻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沉默焦虑:
- 学霸小林每次考第二都会失眠,却不敢告诉父母“我真的很累”;
- 班长小雨为了维持“乖孩子”形象,默默承受着帮同学写作业的压力;
- 他们内化了“优秀=没有负面情绪”的错误认知。
把焦虑当成“软弱”的标签,独自在深夜消化崩溃。
#03
听懂孩子的“非语言情绪”
✅ 频繁咬指甲/啃笔头
✅ 入睡困难或噩梦增多
✅ 不明原因腹痛、头痛
✅ 食欲骤增或锐减
✅ 说话突然变快或结巴
✅ 小动作增多(抖腿、撕纸)
✅ 对声光敏感(怕巨响、怕强光)
✅ 反复检查(书包、门锁)
✅ 攻击性行为(摔东西、打人)
✅ 退缩行为(拒绝社交、逃学)
2. 创造“安全表达空间”
❌ 错误示范:
“别哭了,有什么好怕的!”
“就你事多,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矫情?”
✅ 正确打开方式:
① 命名情绪:
“妈妈看到你攥紧了拳头,是不是现在有点生气/害怕?”
(帮孩子把模糊的感受“翻译”成具体情绪)
② 共情事实:
“今天老师当众批评你,换作是我也会觉得难堪。”
(先接纳感受,再解决问题)
③ 提供选择:
“我们是现在聊聊,还是先去楼下玩十分钟再聊?”
(给孩子掌控感,减少表达压力)
3. 用“非语言方式”建立联结
对于特别沉默的孩子,试试这些“情绪桥梁”:
- 绘画疗法:
给TA一张白纸,说“把心里的感觉画出来,妈妈猜一猜”;
- 故事隐喻:
讲一个小动物焦虑的故事,问“如果你是它,会怎么帮自己?”;
- 身体接触:
焦虑时轻轻拥抱孩子,拍拍后背说“妈妈在这里”(触觉安抚能快速平静神经)。
#04
写在最后
曾在幼儿园看到一幕:
一个小女孩把积木搭歪了,哇地哭起来。老师蹲下来问:
“是不是觉得没搭好很难过?其实歪歪的积木也很可爱呀,就像小兔子的耳朵耷拉下来一样。”
小女孩破涕为笑,捡起积木搭了个“耷拉耳朵的兔子城堡”。
原来,孩子的焦虑很多时候源于“我不够好”的恐惧。
当我们放下“完美”的执念,告诉TA:
“你可以害怕,也可以哭,妈妈爱的是真实的你。”
那些说不出口的焦虑,才会像春日的薄冰,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融化。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