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媛:科幻作品何以为大数据时代科普赋能?——基于信息监控与隐私伦理内容的探讨

科幻作品何以为大数据时代科普赋能?

——基于信息监控与隐私伦理内容的探讨

岳丽媛 

北京科技大学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要:  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科幻与科普关系的问题不断被重提,科幻能否以及如何为当代科普赋能,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当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掀起了数据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与隐私等一系列的科技伦理与社会公正问题,数字素养等相关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传统科学素养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也对传统科普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赛博朋克科幻类型中的两部经典小说《雪崩》《虚拟偶像——爱朵露》和科幻电影《匿名者》为主要案例,分析了几部作品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监控与隐私权之间矛盾的呈现,探讨了科幻作品的科普优势及特殊性,同时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科普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传统科普观的转变与突破。

关键词: 科幻,科普,信息监控,隐私伦理     

中图分类号: G622/G6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3.04.024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攀升和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关于科幻与科普关系的讨论也再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科幻的科普功能被重提。虽然科幻文学实际上是一个地道的舶来品,但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科幻就在“科学—科普共同体”的旗帜下得到了发展,主要功能为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1]。20世纪90年代后,新一代科幻作家逐渐以美国黄金时代科幻以及更新的赛博朋克科幻(Cyberpunk)为范例,更多地关注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技术幻想开始为文学主题服务,以科普为直接目的的科幻类型日渐式微[2]

当下,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掀起了数据化技术革命[3],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大数据技术也引发了一系列科技伦理与社会公正的问题[4-5],尤其是给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了空前挑战,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反思和批判。如何加深公众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成为了科普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对已有的科普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将聚焦于大数据带来的信息控制与隐私伦理风险议题,基于西方赛博朋克科幻类型中的两部经典小说《雪崩》《虚拟偶像——爱朵露》和科幻电影《匿名者》,分析几部作品对数字化时代信息控制与隐私权之间矛盾的呈现,进而探讨科幻作品是否具备科普功能,以及科幻作品在大数据时代科普实践与研究中的作用及带来的启示。


二、大数据时代科普面临的新挑战




大数据技术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和思维的方式。大数据不同于以往传统数据,它可以实时记录和保存在云端,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媒介设备的监控数据能被关联起来,彼此叠加、相互补充,使得基于隐私而得到保护的多重价值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远超以往[6]。因此,数字素养等相关概念应运而生。关于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能力标准、影响因素和评价系统等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一般认为,数字素养是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民的必备技能,提升公民数字素养至关重要,是数字社会得到良性治理的基础。我国2021年颁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将数字素养定义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揭示了数字素养多元性、复合性、过程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以及体现这些复杂特征的能力属性[7],并特别强调了需要“提高全民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意识”。从当代公众理解科学的角度来看,数字素养应该是公民科学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拓展和延伸。作为社会主体的公众亟需理解大数据技术,不仅要掌握数字化的背景知识、使用技能,还要理解这一技术在社会应用过程中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局限性及其带来的各种风险,特别是隐私权等伦理风险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社会后果[8]

在新的形势下,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和能力迫在眉睫。因此,稳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也成为了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字技术已经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数字素养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并得到提升。当前全球面临严峻的“数字鸿沟”问题,我国公民的数字素养平均水平不高,特定区域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与其他区域群体相比存在较大差距[7]。笔者近年来的相关调查分析也显示,样本人群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矛盾性和现实性等复杂特质,虽然具体的认知水平和态度不尽相同,但整体上,公众对大数据技术隐私风险的认识并不充分,也缺乏主动了解的热情[8]。实际上,关于数字化社会面貌的呈现,科幻作品是非常理想的载体,特别是其中的赛博朋克类型,大多充分展现了未来“数字化生存”社会的种种可能,包括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和伦理面临的挑战,因此,本文将以科幻作品中信息监控与隐私伦理的相关内容为例,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三、赛博朋克科幻作品中的信息监控与隐私伦理呈现




赛博朋克是在19世纪8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一种科幻小说类型,赛博(Cyber)指与计算机网络空间有关的技术等,来自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朋克(punk)一词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摇滚乐,泛指有反叛精神的文化,赛博朋克是专门以赛博空间(Cyber space)为背景展开的故事[9]2。赛博空间概念主要起源于被誉为赛博朋克之父的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大师之一,他在没有电脑和网络的情况下创作了《神经浪游者》,一举夺得了1984年的三大国际科幻奖项“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K·迪克奖”,其记录至今无人突破。《神经浪游者》被认为成功预示了互联网世界,并首次创作了人工智能角色,与随后的《零伯爵》(1986)《重启蒙娜丽莎》(1988)共称为“矩阵三部曲”,启发了一系列科幻作家,掀起了席卷西方的赛博朋克浪潮 [9]1-2

所谓的赛博空间,就是指由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产生出的一种虚拟现实空间,通过通讯、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渗透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人甚至认为“所有的空间都在变成赛博空间,因为信息传播正在向这个空间迁移”[10]。今天爆火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本质上就是更为成熟、沉浸性更深的赛博空间。早在1992年,这一名词就已出现在另一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作品《雪崩》中,当时被翻译为“超元域”(虚拟实境技术)。如今我们正在迈进的大数据时代,正是赛博朋克科幻中描绘过的赛博空间和虚拟未来之场景。为探究本研究所关注的赛博空间的隐私伦理问题,笔者选择了技术场景与情节设置更多体现这一主题的两部赛博朋克小说,即斯蒂芬森的《雪崩》(1992)、吉布森的《虚拟偶像——爱朵露》(1996),和一部由安德鲁·尼科尔(Andrew Niccol)执导的美国科幻电影《匿名者》(2018),分析几部作品对于赛博空间中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的具体呈现,探讨当下及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问题。

1

个人隐私侵犯的精准性

在吉布森的《虚拟偶像——爱朵露》中,人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各大媒体对名人进行了毫无节制地信息挖掘与报道,当“犀利视”媒体负责人凯西·托伦斯发现已无名人信息可爆料时,竟然另辟蹊径企图以摧毁名人的方式抢占“注意力”。她指使手下黑客科林·莱尼去监视一位可能与某大人物丑闻有关的女子——艾莉森·夏尔丝。莱尼在数据收集架构方面天赋异禀,能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中进行快速筛选,找到关键“节点”,建立有效的信息关联,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他很快精准掌握了她在网络上的全部动态和几组重要密码,虽然他从未在现实中与夏尔丝谋面,“但他了解她,莱尼觉得自己甚至比过去、未来任何一个认识她的人都更了解她,就连丈夫对妻子都无法了解到这种程度” [11]57。当夏尔丝察觉到已被全方位监视后,她万念俱灰打算轻生。虽然莱尼也通过监控数据推断出这一计划,并使用掌握的备用密码成功破门施救,但仍未能阻止这一年轻生命的逝去。而当他本人幡然觉醒打算离开时,也被移花接木捏造的丑闻视频所威胁。

通过此类科幻作品,公众能够加深对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理解,即在大数据时代,从技术的角度上,采集和分析个人信息不仅变得越来越容易,还越来越精准化,这增加了企业出卖或损害个人隐私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虽非肇始于赛博空间,但个人隐私却在这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12]231。我们日常生活中收到的各种垃圾邮件、接到的各种推销和诈骗电话,频频爆出的“大数据杀熟”事件也同样源于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如果当事人不能知晓此类隐私侵犯过程的来龙去脉,也就很难建立起防范意识。

2

信息收集与监控的普遍性

赛博空间的信息收集具有普遍性,不仅名人的隐私可能被侵犯和利用,普通人也同样难以逃脱。在《虚拟偶像——爱朵露》中,歌迷会成员少女琪雅·麦肯基因为调查歌星与虚拟偶像结婚的事情,误打误撞被卷入走私案件,黑帮可以通过她的上网轨迹、通话讯息、信用卡消费对她进行追踪定位,随处产生的数据让她无处可藏,置身险境。这一现象在《雪崩》中也得到了充分描写。故事发生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小说女主角Y.T.的妈妈在联邦政府上班,需要经常接受测谎,家里也被装满了窃听器和监视设备。她每天在电脑上的任何动作都会被中央电脑掌握。“你早上登入一台工作站时……中央电脑用心记下了所有事情。它全天都在跟踪你的举动,知道你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一个按键,知道你在什么时候敲下了这个按键,时间精确到微秒……。” [13]小说中另一位雇主鲍勃·莱夫也选择对自己公司中的程序员进行密切监视,让他们一天24小时都处于自己的全面掌控之中,同样,《神经浪游者》里的跨国集团也毫无道德地通过信息系统监控并主宰人类社会[14]

电影《匿名者》更是呈现了信息监控发展到极端、隐私完全透明的未来世界图景:为了降低犯罪率,所有人从一出生就被戴上了视觉信息收集装置“心灵之眼”,只要一睁开眼,所见之物包括记忆便会自动上传至云端,政府可以随时通过系统调取民众的记忆资料,任何人的任何言语行为都处在全方位的监管之下。虽然犯罪率降至最低,但人类也从此失去了隐私。

公众的数字素养关乎公众对数据权利的认知和理解,以上案例充分揭示出科幻作品在提高公众数字素养方面具有的潜力。科幻作品对数字化社会的描述,特别是个人在日常中不得不依赖于各种电子设备,而计算机网络和技术会实时记录、捕获、存储、共享、评估个人数据,个人也因此会遭受越来越多的隐私和道德侵犯的场景,有利于引发公众的思考。这类思考也有利于公众更好地参与相应治理机制与体系的建立过程。

3

隐私侵害后果的严重性

赛博朋克的科幻故事情节往往都涉及到对信息的非法收集、盗取、篡改等,揭示了隐私侵害会带来的种种后果。其严重性不仅仅体现在前面提及的个人层面,在赛博空间,谁掌握了信息主动权,谁就是霸主,当霸主缺乏伦理道德约束,又无视法律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甚至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灾难。例如,《虚拟偶像——爱朵露》提到一个情节,莱尼在上司的命令下,曾入侵“数据美国”以窃取知名演员的个人信息,这一行为在之后陆续影响到了市政选举的走向、专利基因的未来市场、新泽西州的堕胎法,以及一个支持安乐死的运动,还影响了几十位各行各业的名人及其事业[11]44-45。《雪崩》描写了人们在现实社会经济崩溃后纷纷进入超元域世界,寡头莱夫妄想利用“病毒”控制虚拟和现实社会,而莱夫的野心也正是建立在赛博空间带来的全面监控与统治之上的。

在《匿名者》中,虽然看似一切都尽在掌握,但随着能修改视觉纪录的反叛者出现,女黑客能以高超技术黑入政府的监管系统,能抹除或改写自己和他人眼前所见事物,同时还能隐匿于政府的信息监控网络之外,从而导致了已有监控系统逐渐崩塌。影片继而向我们发问:记录下来的视频能否代表真实记忆?其实早在《神经网络浪游》中,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赛博空间的“真实”对现实的威胁。这是一个值得公众深入思考的问题。

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知识量的增加,还体现在对数字技术变革的深刻理解。通过科幻作品,公众可以发现大数据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社会的深层运行结构,也能够带来认知革命。当数字化走向极端,技术渗透到各个角落,不仅可能产生“透明的恶”,还可能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产生技术“罪行”——“谋杀实在”[15],因此科幻作品有利于引发公众对数字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


四、赛博朋克科幻作品的特殊科普功能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科幻作品能够呈现出赛博空间的种种特性和影响,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隐私伦理问题,能够引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关注和思考,促进公众思维方式和行为的调整,进而提升公众在价值观、伦理道德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当代科幻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发挥科普功能。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载体,赛博朋克作品在科普功能方面还体现出了以下几点优势:

1

构建赛博空间:虚拟与现实无限交融

赛博朋克主要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在其兴起之时,人类社会刚刚开始迈入电子信息时代[16]。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尚未全面普及之前,赛博朋克类作品已经开始幻想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与冲突。如吉布森的“矩阵三部曲”对人工智能做出的大胆设想,《雪崩》超前展现的“超元域”,甚至对后来的计算机技术、游戏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同一时期传统科普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关注度、普及力度和影响程度都远不及上述科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赛博朋克对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生活景象进行了全方位展现,受众可追随故事中的主人公,近乎设身处地游走于科幻构建的赛博空间里,感受主人公所经历的数字社会的变革与种种冲突。如《虚拟偶像——爱朵露》从莱尼和琪雅两人的不同视角呈现了调查虚拟偶像惊心动魄的历程,分别展示了信息监控的精准性与广泛性,《匿名者》描绘了数字技术发展到极致,人类生活在隐私透明世界中,而匿名者冲破看似密不透风的高科技监控之网的情景等等。不同于传统科普作品更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说教,赛博朋克作品不仅能润物细无声,间接性发挥“科普”功能,还能带来感官想象上的巨大冲击,从而促进读者进行深刻地认知和反思,有助于公众达到数字素养对于多元性、复合性、过程性、社会性的要求。

2

预见近未来世界:科技“异化”人类生存

传统科普主要传播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累积性、普遍性的研究成果,科幻作品则是以现有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展开合乎逻辑的推理与想象。其中赛博朋克类作品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时间设置上的“近未来”,其描写的科学技术研究不仅是可能发生的,成果也是可能实现的,甚至可能被用于人类社会。不同于其他类型科幻小说关注遥远未来、浩瀚宇宙、外星人等外向性特点,“赛博朋克”更关照人类自身,其写作视角聚焦于近未来,描绘人类世界将成为什么[17] ,以此来警示当下。《雪崩》中的披萨快递员必须在30分钟内高效完成派送,这一情节设定在当时看起来很荒谬,但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能够体会到被困在大数据算法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有多内卷。至于这几部作品中展现的信息监控,如媒体对名人隐私的无底线挖掘,甚至普通人被人肉、被网暴而“社会性死亡”等现象在现代社会都屡见不鲜,近年来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领英(LinkedIn)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泄露事件也时有发生。而大企业对员工的无死角监控在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也因此,赛博朋克对未来的预见,既荒诞大胆又合乎逻辑,既冷静晦涩又充满人文关怀,能够给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思考。

3

反思“E-托邦”:科技能否彻底拯救社会?

真正优秀的科幻作品传达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的前瞻性思考。赛博朋克类科幻的重要特点是批判性的思想,这类思想具有反乌托邦色彩,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反“E-托邦”(Electronic Utopia)。E-托邦特指E时代的乌托邦。在赛博朋克描述的E-托邦里,高度发达的科技没有构建出人们期待的理想社会[18]。正如上述几部作品所展示的,各个国家已经彻底失去了统治权力,社会财富和统治权被由少数精英主导的媒介或技术垄断企业所掌握。由于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大企业对底层百姓的信息监控逐渐达到极限,信息盗取、篡改、贩卖无时不在。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本身可能就是网络黑客,但在冷漠而阴暗的社会中,他们仍保留了一点儿侠肝义胆,如《雪崩》里不甘心沦为大企业附庸的阿宏,《虚拟偶像——爱朵露》里在目睹恶果后及时收手的莱尼。即便在影片《匿名者》设想的透明社会中,探员也最终对全面监控执法方式的合理性产生了动摇。科幻作品能够从悲观主义立场出发,引发读者对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可能伦理后果进行反思,从而达到警醒社会的作用。虽然赛博朋克诞生于西方,但对科技引发的这些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也对我国社会发展与科技研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19]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科幻小说中,无论是科学因素还是文学虚构因素都会激发读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同意海德格尔关于可能性甚至比现实性更重要的观点,那么科幻小说就可以视为哲理文学的最卓越的形式。” [20]


五、讨论与结论


科学知识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科普事业中的重中之重。单纯的科学知识普及实际上与西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早期“缺失模型”的理念一致,即认为无知的公众需要科学知识来填补“缺失”的空白。如果从这一理念出发,当代科幻作品不可避免地被视为存在“先天不足”。传统科普的前提是科技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但科幻在既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进行了逻辑外推,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可能性,科幻往往不追求知识性的准确无误,也因此遭到了科普作家或科学家的批评。虽然科普需要以科技知识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为基础,但如果至今仍把科学普及仅仅理解为知识普及,就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1],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早在2002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经提出了“四科”的内容要求,即不仅要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还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国内学者也逐渐提出了公众立场的“科学传播”概念。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公众科学素养提出了更为多元和复合的要求,除了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外,属于思想和精神层面的“理念、价值与伦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传统科普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而这些新要求恰恰是科幻能够发挥优势的领域。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科幻作品如何赋能当代科普这一重要问题。

首先,传统的科普观需要突破与转变。应该充分认识传统科普“缺失模型”之局限性,并向反思性科学传播进行转变。只有观念转变,科幻独特的科学传播功能才能被重新认识。科幻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与科学、技术发生着关系,因此科幻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赛博朋克科幻作品向我们描述的赛博空间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如今都正在变成现实,因此,公众只有更好地理解大数据技术带来的隐私伦理方面的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大数据监控技术开放监督机制的系统建设过程中。

其次,挖掘科幻作品在科技伦理科普方面的潜力。作为“四科”之一,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一直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应有之义。作为科技界科研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科技伦理也已成为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基本内容和属性的一部分。而科幻作品具有承载科技伦理内容的潜力。除了本文所关注的赛博朋克类型科幻作品涉及大数据与隐私伦理之外,其他类型的科幻作品也大量呈现了与环境科技、生命科技、航空航天工程等相关的科技伦理内容[12]4-5。可以说,科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和对科学主义及技术滥用的批判态度,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全社会开展负责任创新的关注。

最后,培育科幻多元发展的有利环境。由于科幻作品能够在科学传播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考虑为科幻提供更多的发展和合作空间,扶持科幻文学、电影及周边产业,鼓励更多的优秀作品进博物馆、进校园和进课本。更好的“科幻”土壤有利于更好科幻作品的出现。因此,要在尊重科幻作品版权和内容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开放、利用和借鉴优秀的作品,让作为特殊科普方式的科幻能够与其他科普方式各司其职、各显身手,共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普力量。


参考文献

[1]

詹玲. 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科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5-7(4).

[2]

苏湛. 科普传统与中国科幻文学的范式.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1(4): 55-60.

[3]

黄欣荣. 大数据哲学研究的背景、现状与路径. 哲学动态, 2015(7): 96-102.

[4]

Heeks R, Renken J. Data Justice for Development: What Would it Mean?.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2016, 34(1): 90-102.

[5]

Dencik L, Hintz A, Cable J. Towards Data Justice? The Ambiguity of Anti-Surveillance Resistance in Political Activism. Big Data & Society, 2016, 3(2): 1-12.

[6]

吕耀怀, 罗雅婷.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收集与处理的隐私问题及其伦理维度. 哲学动态, 2017(2): 63-68.

[7]

李正风, 王硕. 数字素养、数据权利与数字伦理. 科普研究, 2022, 17(6): 8-14+108.

[8]

岳丽媛, 郑泉. 大数据信息收集处理与隐私权的公众理解研究——基于微博及调查问卷的分析. 科普研究, 2023, 18(2): 92-99+109+115−116.

[9]

朱钰婷. 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科技伦理研究. 武汉: 武汉大学, 2019.

[10]

文森特·莫斯可. 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 曹典林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1.

[11]

威廉·吉布森. 虚拟偶像爱朵露. 符瑶译.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4.

[12]

刘晓华. 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13]

尼尔·斯蒂芬森. 雪崩. 郭泽译.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27−328.

[14]

威廉·吉布森. 神经浪游者. 雷丽敏译.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

[15]

李铖. 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的“拟像”研究.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19.

[16]

林潍克. 赛博朋克电影三大母题研究.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5.

[17]

胡戈. 后现代科幻小说: 评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科幻作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 31(7): 46-50. DOI: 10.3969/j.issn.1008-8717.2022.07.008.

[18]

汪越. 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与元宇宙. 名作欣赏, 2023(3): 50-54.

[19]

左思特, 陈晓英. 赛博朋克文化蕴含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反思.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21-24.

[20]

麦永雄. 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文艺研究, 2006(6): 38.

[21]

金涛. 科幻的科普功能.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2): 44-46.




How is It Possible for Science Fiction Works to Empowe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iscussion on in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ivacy ethics

YUE Li-yuan

Institu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fiction literature,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fiction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has once again attracted the researchers’ attention.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unction of science fiction has been mentioned again. Whether and how science fiction can empower contemporar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 question worth thinking and exploring. At present,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set of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but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ethical issu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as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New concepts including digital literacy have also appeared and become an extension and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raditional scientific literacy, which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radi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This paper takes two classic novels in the cyberpunk science-fiction genre, Snow Crash, Edolu, and the sci-fi movie Anonymous, as the main cases,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 presented by these works,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particular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fiction work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re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pectives.

Keywords: science fic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ormation monitoring,  privacy ethics    





作者简介: 

岳丽媛,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技与社会。

项目资助: 

2020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疫情防控大数据应用与隐私权保护的科技伦理研究”(20ZXC011)。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