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筑基赋能 气象现代化建设提质加速 | 增发国债气象项目落地见效系列报道

在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大屏上,1公里分辨率降水融合分析耗时从2.4分钟缩短至0.9分钟。这组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四川气象部门以增发国债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2023年以来,四川省气象部门锚定“走在前、作示范”目标,高标准推进国债项目建设,交出了一份攻坚克难的实干答卷。


顶层设计强引擎 筑牢项目推进“四梁八柱”


在四川省气象局重大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国债项目实施作战图》清晰标注着469个关键节点。


“这是我们践行‘9119’工作法的具体体现。”项目办主任许可介绍,四川气象部门构建起“领导小组+项目办+监督办”三维管理体系,主要领导深入21个市(州)开展现场督导,以“三到现场”机制确保责任压茬推进。


制度创新成为破题关键。四川气象部门出台15项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两书一函一单”监督机制,对17个重点环节实施全过程管控;在资金管理维度,建立合同、支付双台账体系,实现国债资金支付零差错。当地纪检部门还开展专项监督43次,以铁的纪律保障项目廉洁高效推进。


攻坚突破加速度 刷新项目建设速度


夏初的巴蜀大地,国债子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挑战,四川气象创新实施“三同步”工作法。


——审批与设计同步。提前启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压缩前期工作周期20%。


——采购与施工同步。建立设备采购和土建施工并行以及专人盯等方式,设备到位周期缩短30天。


图片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气象局国债项目建设人工气候室现场施工图 拍摄:方敏


——建设与验收同步。实行“建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机制,整体工期节省90天。


全省气象部门挂图作战,建立“周例会、半月调度、月通报”机制,发出敦促函6份,推动全面动工,较原计划提前38天。


科技赋能提质效 打造智慧样板


走进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天擎·四川”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正高速运转。该平台将45层三维风场融合分析耗时从14分钟降至5.6分钟,计算效率提升约62%。这项全国首创的省级“天擎”节点GPU算力融合应用,正是国债项目建设的重要成果。


在眉山,通过国债项目建设了遥测式土壤水分观测仪、植被和物候观测系统、人工气候室,实现百米尺度土壤水分动态监测,为农田、生态区提供实时墒情数据,助力精准灌溉与灾害预警。其中,植被物候观测系统融合高光谱成像与物联网技术,追踪作物生长周期、冠层健康状况及环境参数,优化农事决策,提升产量;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光、二氧化碳,实现作物“一年四代”繁育,缩短育种周期70%。


服务升级惠民生 书写为民篇章


国债项目的落地,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新建的X波段雷达首次捕捉到高原盆地强对流云团,使乡镇预警提前量突破30分钟。


图片

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X波段雷达建设领导小组召集相关责任单位到盐源建设现场开展施工图纸会审。拍摄:张开国


在绵阳,进一步健全由政府为主导,技术标准统一,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统筹共建和资料共享机制,并建立典型中小流域复杂地形的雷达降水估测地面验证网,站网密度至5.5公里,雷达覆盖率提升至80%。


图片

图为绵阳智慧气象服务平台系统和“i绵阳”APP终端 供图:何敏


四川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军表示,今年计划新建两部S波段和3部X波段天气雷达,加密布设地面自动气象站,增补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等,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综合气象监测站网,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力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气象保障。



作者:赵欣 樊东 黄霞 朱亚敏 吴永建
编辑:王亮 王素琴
发布:卜钰
审核: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