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之滨,未央湖畔,矗立着新中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工科院校——陕西科技大学。学校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是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和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这意义非凡的时间节点,陕科大拼搏奋进,收获了无数的荣耀与辉煌:
学科建设再攀高峰,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位列国家第一梯队,形成工学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师资队伍持续壮大,新添7位国家级、65位省部级以上人才,专任教师博士率超70%;
育人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入选优本扩容计划,成为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陕西省优质本科高校”。
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作为牵头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9项……
陕科大这所底蕴深厚、声誉显著的老牌强校,正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阔步迈向一流行列!
陕西科技大学鸟瞰图
一流轻工,转型新生
在陕科大这片学术热土上,吕斌已经度过了人生的第26个年头,从勤奋学子、青年教师一路成长为学院院长,亲历并见证了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
谈起学科专业转型的思路,吕斌将其精准概括为‘破’与‘立’的统一。
“破”,在于突破传统轻工的边界。“在保留轻化工程、包装等传统轻工方向的同时,专注‘小而精、精而强’办学理念,缩小招生规模,丰富专业内涵,深耕传统轻工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吕斌介绍道。
而“破”则是为了更好地“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在具有“轻工基因”的传统优势基础上拓展新方向,轻工学科迎来第二次新生。
“我们利用电子加工手段将电子元器件引入到纸和皮革等柔性基材上,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柔性电子等领域。2022年,学院加挂‘柔性电子学院’第二院名,建成了柔性电子学平台,聚焦柔性电子前沿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学科发展需要与时代共振,唯有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振翅出新的力量。
在学科建设的征程中,陕科大以“新轻工”为特色和牵引,始终不懈地开拓进取,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在2024年最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新增材料与化工、设计、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一级博士点数量达到11个,博士专业学位点实现零的突破。
5个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的学科,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进入前3‰,具有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力。
1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领域;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获评A类、5个学科获评B类,展现出强劲学科实力。
精良师资,为国育才
今年3月,韩兴成教授再一次从陕科大的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学校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一年之前,他受聘为学校“学科领军人才”。
在集成电路领域深耕数十年,他不仅是苏州聚元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兼职教授。作为国家级人才,韩兴成教授将为学校集成电路学科引领航向,助力其加速发展。
像韩兴成教授这样的“学科领军人才”,还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掌星。
陈掌星教授与陕科大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计算数学研究团队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能源数学和人工智能方法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深入合作。团队参与陈掌星教授的重质油地下裂解原位降粘高效开采技术,曾入选2020全球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近年来,学校还聘任了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安华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申泽骧教授等专家学者,助推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迈向更高台阶。
韩兴成教授受聘为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
人才始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陕科大,已经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十四五”期间,学校引进博士以上各类人才286人,新增国家级人才7人,省部级以上人才65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学校现有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去年秋天,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陕科大学子站上最终领奖台,首次捧起全国优胜杯。此外,学校还连续三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国家金奖4项,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陕科大学子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展现卓越风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陕科大始终全力践行这一使命。
“十四五”以来,陕科大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不断致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广阔发展空间:
新增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0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获评全国“典型虚拟教研室”、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新增本科专业16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达到19个,位列全国高校第4,走在全国工科教育的前列。2023年,学校“工程能力导向的地方高校‘133进阶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科生深造率达38.4%,增速居全国前茅。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数量较2020年人数增幅超过50%,考博率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各领域的舞台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着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科技创新,服务地方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下,深藏着数亿吨级的低渗油藏,但传统油田化学品对此效果甚微。陕科大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王晨,致力于打破这一困局。
手握45项发明专利的王晨,同时也是氢晨新材的创始人。该公司研发了一系列助力低渗油藏稳产增效的化学品,用科技手段撬动能源革命。代表性成果为针对高含水老油田重复压裂用封堵剂,这项成果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原料易得,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其次,施工性能好,现场配液方便;最重要的是,封堵效果远高于传统封堵剂,能够满足油田封堵需求。这项成果获得了长庆油田的高度认可,并在多个区块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解决行业真需求,氢晨新材2年实现营收4倍增长,目前正在筹建阿联酋实验室,瞄准中东高潜力市场。
王晨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顺利走向市场,这得益于陕西“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作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综合试点单位,陕科大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十四五”以来,学校基本实现一个学院对接陕西一个地市主导产业全覆盖,服务陕西重点产业链;组建11支成果转化团队,建立7个分平台,42人入选“科学家+工程师”项目;连续3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前50强。
校园风景
科技成果转化的瞩目成绩,离不开陕科大不断提升的科研实力。
2024年,李国梁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陕科大时隔24年来再次获得此重磅项目,实现了该类项目的重大突破。
学校推进有组织科研,组建3个院士创新团队,新增2个国家级、部级重点科研基地,获签34项500万元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11亿元。作为牵头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9项,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校园底蕴,弦歌不辍
每年,北望图书馆、南临元朔大道的南大门,像一双张开的臂膀,迎来送往一届届陕科大人:
在校内馆藏文物和产品2000余件套的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里,感受中国轻工业崛起历程的震撼,也体悟着陕科大人对轻工业文化的敬重与热枕。
中国第一座以轻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
在形似卧尊、海纳文墨的图书馆里,尽情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感受着学术殿堂的宁静与深邃。
学校图书馆
在广阔、充满活力的标准田径场上,享受着运动带来的酣畅淋漓,释放着青春的能量和激情。
陕科大学子运动风采
从首都北京启航、西迁咸阳创业起家、再到如今立城未央,陕西科技大学六十余载弦歌不绝、步履不停。
风正潮平,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科大始终坚守“三步走”发展战略,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基固本、蓄势赋能,奋楫扬帆、赓续前行,陕科大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切实回答好“教育强国,科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再立伟业、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