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车主悲愤的诉说,自己31万公里的电动汽车被锁电了,花二三十万买的车,电池说锁就锁,根深蒂固的完整所有权认知被打破了。就像你买了房之后,物业有一天突然告诉你阳台不属于你了,这是车企的免责机制,还是电动汽车技术的必须呢?
首先,热管理层面电池老化以后内阻会增大,满充极易引发热失控 电池自燃,其次是系统保护长期使用后电池模组间会不均衡,输出电压和功率会大幅波动,影响使用的稳定性,最后呢是法律风险,车企通过锁电,规避大规模的召回。
但是必须指出,这些积极的意义常常被企业滥用了,车主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真正的安全措施应该是透明的健康度分级制度,而并非单方面的锁电,就像电梯年检,不应该直接限制速度,而是张贴安全等级,应该给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比如事先通知出于安全考虑,我要锁电了,用电子协商书清晰的告知本次限制的电量是3.7度电,影响续航会超过31公里,受损电芯的位置是在b区7号,建议更换单片电池,价格是420元啊。比如巴拉巴拉这些。
同时呢给用户选择权,用户可以选择不锁,但是需要签署我愿承担风险和一切后果,签字后可以释放电量,不再锁电,同时车辆的保修也终止,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远程云端操作锁电了。协商和选择与单方面终止部份所有权本质的区别体现了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物权的尊重,与随意剥夺所有权的本质区别这或许是我们从传统的燃油赛道,切换到新能源赛道之后体系制度跟不上资本官僚化的缩影吧。
这同时也是资本和用户之间对BMS电池管理系统,云端控制权的争夺战,云端一按键,续航少一半,民间修理工修复单颗受损芯片只要800元,而4S店更换整个电池组要8万,那个私自帮车主解锁了电池的两兄弟被获刑两年,罪名是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里法律适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维权或者是技术垄断呢?还存在争议!
那么锁电这把锁究竟是救命的保命符?还是被黑化了的资本抽血泵呢?有老哥说了啊!你问在根子上了,这世上哪有纯黑的恶呀!善恶往往交织于不同的技术应用场景。对了!就像老师傅会给老卡车限速一样,别跑90了你气缸都磨出铜渣了,这是纯粹的善意限速,如果是真正的技术向善,那这把安全锁,应该是把病变电芯周围3%的电量锁住,防止它成为燃爆点。而不是把其他好腿好脚,也抬上担架来赔绑,难怪用户会想,不允许我自己修电池,难道就是资本的策略吗?逼我换新车不是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啊!开头那个已经开了31万公里的那辆电动车,确实也到了该换的时候了,但是的确是不能排除啊!不少品牌频繁发生的远程锁电,其背后真有资本把安全善意异化的操作,讲一下异化的三部曲:第一、扩大诊断范围,有点像病人去医院,本来只有小感冒,却先来个全身体检,实际只有5%的电芯衰减,系统却判定整体健康度只有70%,最后一刀切锁了15%的电量;第二、沉默式治疗,OTA夜间自动完成,车主早上起来才发现续航缩水了,询问客服回应说进店进行付费检测;第三、锁电的策略,其实早就隐藏在好几年前的一份会议纪要里的保修成本必须降低到营收的2.5%以下,而这一切都是有法律支持的,当你买车时就签下的那份用户协议,它有一行小字,车企有权远程优化电池性能,当然这里面也隐含着关于电池锁电的阈值,缺乏行业标准的问题,好听了,这些远程的大侄子们又要兴奋了,又要高呼了坚决不买电车。
我还告诉你,你以为燃油车打着安全善意的旗号搞资本异化的还少吗?去扒一扒燃油车计划报废的黑历史,70年代美国车企故意降低发动机寿命的黑幕,以及日本车企对造假的鞠躬,哪个不是带着安全善意和省油,以及保护地球的面具的。社会进步本来就是在实践中蹒跚前行,比如工信部在此前的内部会议纪要里就已经将电池生命周期的健康度,透明化写进了目录,电池阈值的时间表与技术路径,也都在路上,新能源战略肯定是摆脱对海外石油封锁的GJ安全战略,电车普及每提升10%,就少进口1.2艘航母吨位原油,岂能因执行中的这一点点不完善就因噎废食呢!
试想一下啊,咱们每加3箱油就有一箱的钱可能变成M军导弹的零件,而电车充一个月电钱是进了贵州水电站员工的口袋,去给三峡添块砖,你可能还想不到,车用的动力电池它具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社会价值,开Z的时候,这些被锁电的电池会变成储能包,能连成野战医院的供电网,所以电车虽然体系还需完善,但是它或许关乎着儿孙后代的安全船票!
无论你相不相信,我们的新能源战略都会越来越好!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