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零售商逼中企承担66%关税,美方却延长301豁免三个月,这场博弈背后意味深长

当地时间5月31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出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动作:

一方面,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公告,宣布将部分对华301条款关税豁免延期三个月至8月31日;另一方面,《南华早报》披露,美国多家大型零售商正向中国供应商施压,要求其承担高达66%的加征关税成本。

一个是政策“缓一缓”,一个是市场“压一压”,美国政府与企业联手构筑的,是一个越来越精密、越来越系统化的“成本转嫁机制”。

在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跨境博弈中,真正承压的,是大量位于中游和下游的中国制造商。

一、延长301条款关税豁免:只是短期喘息,而非政策回调

当地时间2025年5月3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官方通知,原定于当天到期的部分对华301条款关税豁免项目将延长至2025年8月31日,为期三个月。

具体延长对象包括:

  • 164项早期豁免清单产品:涵盖工业部件、制造机械、部分医疗设备、化学原材料等;

  • 14项2024年新增豁免项目:主要是美国本土光伏产业关键所需的中国设备和零部件,例如太阳能电池层压机、晶硅切割设备等。

图片

USTR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此次延期是为了给利益相关方提供额外时间提交评论,用于评估后续是否针对特定产品设立“有目标的豁免机制”(targeted exclusions),而非恢复通用豁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三个月延长期限,远短于此前多数豁免动辄6个月、9个月甚至12个月的惯例,说明美方在缩短政策周期,强化动态调整能力,并为未来逐步取消豁免、收紧贸易政策预留空间。

简言之,这是一次政策层面“过渡期式”的续命,而不是放松或转向的信号。

二、美国零售巨头“压价转嫁”,中国制造商正在无声承受双重打击

与USTR的“技术性延长”相比,市场端的消息更为直接、现实,也更具冲击力。

据《南华早报》5月30日报道,美国多家大型零售商,近期在与中国供应商的谈判中提出强硬要求:中国厂商需承担最高可达66%的对华加征关税成本。

报道援引多位珠三角制造商的反馈,包括家居用品、日用消费品、厨房工具等出口商,称他们在最近一轮采购谈判中被要求:

  • 重新调整报价,剔除美方因关税增加的进口成本;

  • 修改发票结构,确保美方在进口报关时不承担额外负担;

  • 若不接受关税分担,美方将考虑“更具竞争力”的替代供应商。

图片

这是一种典型的“成本下沉”操作,美方企业利用其在买方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把关税风险变成供应商必须承担的义务,从而保护自身利润率不受政策冲击。

而对多数中国中小制造商而言,这相当于在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走高的背景下,再被强行“砍掉利润空间的最后防线”。

尤其是面对欧美订单依赖型企业,这种“非市场化的压价”具有强制性、不可协商性,反映出当前中国产业在外部定价权上的长期弱势。

三、政策与市场双压背后,美国释放的信号是什么?

表面上看,美国一边延长豁免、一边让企业压价转嫁,政策与市场似乎各行其是,甚至互相矛盾。

但如果从中长期战略角度分析,这背后恰恰是美国系统性产业政策设计的体现。

1. 政策“节奏控制”:不给市场预期,只给压力窗口

USTR之所以只延长三个月,而不是长期豁免,核心目的在于不形成稳定预期,保持企业对未来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性。

这正是美国政府善于使用的“政策窗口管理”技术:一旦中企或其他进口商对某些产品形成了“可持续免税”的预期,美国产业的本土替代计划就会被动。

因此,美方不断设定短期审查周期,以确保市场始终处于“焦虑状态”,推动本土企业加快脱钩和国产化进程。

图片

2. 市场“杠杆操作”:不承担成本,而是制造筹码

美国零售商之所以敢于强势要求中方降价,并让中企吞下66%的关税,背后依靠的是其巨大的订单话语权。

特别是在通胀持续、美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高的当下,成本控制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底层逻辑。

而如果这些企业又同时是政策豁免清单的申请方,就构成了一个完整闭环:企业向政府申请豁免获得时间,向中企压价消化成本,最终将两边的压力都导向制造端。

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博弈模型。

四、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真正的风险是什么?

这两则新闻所传递的,并不仅仅是一次豁免的延期或一轮价格博弈,更深层次地暴露出中国制造体系所面临的三大结构性挑战:

  • 议价能力持续弱化:面对海外买方不断强化的控制力,中国制造商在定价、合同条款、支付周期等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单一客户依赖”型工厂,更难在议价中维护底线。

  • 政策风险成本外溢:原本由美国政策引发的关税负担,逐步被市场逻辑转移至中国企业。这种“他国政策→中方成本”的机制正快速常态化。

  • 制造链集群压力集中化:由于出口产品多集中于中低附加值产业、劳动密集型领域,中国沿海多个制造集群(如珠三角、长三角)已感受到实质性订单流失与利润压缩。

如果不主动调整结构、开拓海外布局、强化产品不可替代性,这种被动承压的局面只会愈演愈烈。

图片

此时再靠传统的“价格优势”已难以支撑出口逻辑。

更可行的路径是,从根本上转向“价值导向型制造”——不再只是追逐订单数量,而是重塑产品附加值与系统性优势:

  • 产能向海外转移提升供应链韧性,墨西哥成为重点承接地;

  • 利用USMCA政策优势,设厂规避关税并深度融入北美市场,增强订单稳定性;

  • 提升研发、专利及品牌建设,推动价值链上移,夺回定价权;

  • 建立动态响应机制,紧盯政策变动,合理配置物流与通关策略,实现风险管理。

这场由豁免名单与成本博弈引发的蝴蝶效应,其实远不止影响几家企业的毛利率。

它映射出中国制造从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滑向边缘的现实风险。

如果不能主动跳出低价竞争的路径依赖,在全球贸易格局剧烈调整的当下,将很难获得新的战略主动权。

写在最后:

一个是短期的政策延期,一个是现实的压价威胁;一手是表面“放松”,一手是实质“加压”。

美国政府和企业正在构建一个“软性去中国化”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中国制造企业的应对能力、议价能力和外部布局能力,将直接决定其能否挺过这场深水区的结构重构。

政策可能不再宣战,但市场仍在博弈。

真正的压力,从未消失,只是悄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