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乌克兰全境,图95和图160双机出击,俄“普通反击”暗藏战略杀机

6月6日凌晨,乌克兰的夜空再度被撕裂。

不是预警,也不是试探,而是铺天盖地的打击:据乌克兰军方通报,俄罗斯当夜出动超过400架各型无人机,配合至少40枚导弹,对乌克兰境内多个目标实施远程打击,几乎覆盖全国,爆炸与浓烟交织,城市的轮廓在夜色中变得模糊。

图-95MS与图-160两型战略轰炸机的联袂出击,无疑是此次行动最具象征意味的部分。前者以庞大的载弹量而著称,后者则是超音速核平台的象征。俄罗斯空天军在此次空袭中动用了近10架此类战略轰炸机,发射了多枚Kh-101远程巡航导弹,与此同时,黑海舰队的“基洛”级潜艇同步发射“口径”导弹,构成海空联合火力覆盖。而陆上部队也未曾停歇,继续在顿涅茨克、赫尔松方向进行推进,形成“空袭为主,地面配合”的整体攻势格局。

此役之所以被定义为“反击”,是因为此前乌克兰军方接连对俄罗斯实施深度突袭:从对克里米亚大桥的第三次袭击,到FPV无人机冲击战略轰炸机场恩格斯基地,再到试图锁定普京专机的远程打击计划,乌军战术创新频繁出圈。然而,这些高调行为的代价,也终于引来一场蓄谋已久的报复。

图片

战术上的“朴实无华”,战略上的“滴水不漏”

尽管动用了图-160和潜艇编队,俄罗斯此次反击并未如外界一部分舆论期待那样上演“战术核打击”或地毯式轰炸,而是延续一贯的战术模板——长航时无人机压制、巡航导弹打点重点区域、地面部队稳步蚕食。俄方媒体称,这一轮攻势将持续至少三天,旨在“稳步削弱”乌克兰的防御能力,而非“一锤定音”。

从战术层面看,这场反击并不花哨,甚至略显单调。但从战略层面来看,它是对乌克兰“高消耗式骚扰战术”的回应。俄罗斯的应对方式简单直接:不跟你比创意、不走信息战高调路线,而是默默堆资源、打耐力战,用更稳定的工业产能和兵员储备压垮对手。

这种打法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舆论高地。在一场越来越被社交平台与热搜主导的战争中,俄罗斯的“信息输出能力”远不及乌克兰。后者懂得如何用一架FPV无人机“砸镜头”,迅速引爆外媒头条;而俄罗斯即使连续三夜空袭,反而被质疑“没有新意”。战争不仅打在战场上,也在图像、语言与算法里展开。

防空困境:乌克兰“顶不住了”

此次袭击也暴露出乌克兰防空系统日益吃紧的现实。爱国者导弹系统的缺口正在快速扩大,美国方面迟迟未能补足援助,而德国、挪威等国提供的IRIS-T系统虽然精度尚可,但数量稀少、射程有限。乌克兰空军高层甚至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乞援”,称需要更多“能打得上去的东西”。

乌克兰空军在连续数月的拉锯战中已显疲态。多个前线作战旅在最近一轮作战后出现小规模逃兵,不得不紧急从预备队调集尚未完成轮换的部队。资源的双向挤压——即防空系统崩溃与兵力调配失衡——正在逐步吞噬乌克兰的应战能力。

而反观俄罗斯,虽在技术层面未见突破,却在策略上愈发坚决。过去的俄罗斯曾试图在无人机、电子战等领域追赶乌克兰和北约的结合战术,但在尝试收效不大之后,俄军决策层已显然转向“资源密集+传统压制”的稳妥打法。

人力的“血条博弈”:乌克兰的绝对弱势

战争的本质,回到一个古老的命题:谁的资源能耗得更久,谁就能撑到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的战略路径显然更加稳固。它不求一日制胜,也不靠一两次闪击博宣传焦点,而是在等待乌克兰的“最后一滴血”被耗尽。乌克兰拥有西方源源不断的军事物资,却无法进口最关键的“资源”——兵员。

人力资源这一隐性战场,正成为决定胜负的天平。乌克兰的人口基数本就远低于俄罗斯,而战争爆发初期西方一味强调武器系统与经济封锁,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变量:谁来开炮、谁来操控无人机、谁来守住战壕。

当西方发现这一短板时,选择的不是补人,而是“撤人”。近三个月,美方在多个战略会议中试图淡化乌克兰议题,并推动将部分资源转向亚太或本土经济事务。而与此同时,美国能源与矿产公司与乌克兰政府签署的一系列矿产合作协议,已经说明了一个残酷现实:撤军可以,合同要留。

欧洲的尴尬与俄罗斯的耐心

随着美国重心抽离,欧洲不得不顶上。而无论是法德军援的技术水准,还是波兰、捷克等国提供的库存武器,皆无法弥补美国“全面支持”的空缺。乌克兰正一步步滑入资源半枯竭状态。

俄罗斯则仿佛笃定了这一结构性差距,宁可一轮一轮消耗,也不做风险冒进。在战争这一长期博弈中,战略稳健比高光时刻更重要。

最终问题或许不是:俄罗斯反击是否“够狠”,而是:乌克兰还能撑多久?而当乌克兰的血条真正见底之时,是否还有人愿意替它补上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