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不会向中国讨饭”?波兰的这句豪言,有几分底气?

在地缘经济板块剧烈位移的2025年夏天,波兰突然高调发声:即使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失败,欧盟也“绝不会转向中国”。此言一出,不止让人哑然失笑,更揭开了欧洲在美中之间战略徘徊的真实面貌——嘴硬背后的焦虑,才是这句话真正的注脚。

6月6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波兰副经济发展与技术部长米哈尔·巴拉诺夫斯基的话称:即便美欧贸易谈判告吹,欧盟也不会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更进一步,他还补上一句“欧中关系不取决于欧美关系”,摆出了一副自成体系、战略自主的姿态。

但巴拉诺夫斯基是谁?波兰虽为欧盟轮值主席国,但副部长既不代表欧盟最高协调机构,也非核心经济大国的决策中枢。这番言论,更多只是华沙式的政治表演,而非布鲁塞尔共识的提前剧透。

更何况,在欧盟内部真正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两位欧洲核心国领导人此前已主动与中方高层通话,并被曝正筹划年内联合访华,商谈包括大宗采购空客在内的重大合作项目。这是实打实的政策布局,不是口头放风。

图片

美欧“谈不拢”是常态,“转身中国”是刚需

波兰副部长之所以敢说这种话,是因为他假设欧盟能在美欧对话破裂之后“挺得住”。可事实却是,欧洲此刻既顶着俄乌战争所带来的能源与财政压力,又面对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直接冲击,一切都在朝“次生危机”发展。

如果说2022年的俄乌冲突让欧洲被迫告别廉价俄气,那2025年这场新一轮贸易谈判,则将逼欧洲告别最后一点对美幻想。特朗普的谈判方式始终是“要么服从、要么吃亏”,美欧之间即便达成协议,也极有可能是欧洲在重重让步后的结果。换言之,就算协议达成,也不过是“半跪协议”,而不是对等协定。

而在这种背景下,欧盟需要一条真实的经济出路,而非在大西洋的盐水中苦熬。全球范围内,能提供巨大市场空间、稳定供应链支撑、并且具备技术与产能互补性的经济体,只有中国。

不转向中国?欧洲还有几个选择?

波兰副部长的表态若真能兑现,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欧盟准备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

非洲?基础设施未起,连市场机制都未完备。

印度?增长快但底盘弱,能为欧盟带来多少现实订单仍存疑。

东盟?有潜力,但对欧出口能力远不及中国,且还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

如果说欧洲还有哪一块市场尚能保有理智与战略余地,那就是中国。

回顾现实数据:中欧货运班列从2021年起就在波兰设有多个主要转运站,波兰也稳居中国在中东欧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波兰在亚洲的最大经贸合作国。波兰人当然清楚,他们的集装箱、钢铁件、农业出口,很难完全脱钩中国市场——即使他们嘴上否认。

华沙的“嘴”,布鲁塞尔的“脚”

也因此,巴拉诺夫斯基的言论更像是一场自我标榜——既不能影响欧盟全局,也不能真正反映波兰本国政策走向。

一方面,波兰长期是中东欧国家中对华合作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中波两国早在“17+1合作机制”中就已有深厚互动;另一方面,在欧盟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决定性角色并不在波兰,而在巴黎与柏林。而正是这两个国家,正在频频释放出“向中国靠拢”的务实信号。

事实上,如果把欧洲政客的言论与他们的实操拉开来看,会发现一种高度一致的“双轨结构”:嘴上唱高调,身体却很诚实。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伎俩,在近年来的欧中关系中早已屡见不鲜。

说到底,欧洲从未准备好真正脱离中国。即使高喊“战略自主”,也不过是战术调整之下的虚伪自尊。

真正的“讨饭”,是讨份未来

若真如波兰副部长所言,“欧盟不会向中国讨饭吃”,那首先必须有一碗现成的饭——眼下,这碗饭在哪里?在美国的高关税墙背后?在印度的低效产能链条里?在非洲尚未整合的市场拼图中?

现实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欧洲的困境,更是其外交辞令下的虚无。波兰副部长的发言,更像是掩盖结构性焦虑的一层外衣;而背后的欧盟,却在悄悄把订单寄往东方。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悄然东移,那些仍躲在话语幻觉里的政客,是时候睁开眼了。否则,“不向中国讨饭”的傲气,终将变成连饭碗都握不住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