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题难?三款AI写作PK!东莞教师犀利点评

又到一年高考季

6月7日,随着2025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落幕

广东高考作文题现已出炉

上午,报报君将作文题一发布

202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来了!你会怎么写?

许多网友展开热情讨论

📢📢📢


图片
△庆幸不是自己参加高考版

图片
△感慨高考作文难度版

图片

△激情抒发主题版


图片


△让AI帮忙写高考作文版


没错,报报君也是如此✍✍


东莞日报邀请三大AI工具——豆包、Hunyuan、deepseek作答,迅速生成了几篇“高分”作文,并邀请东莞第七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刘凤英,东莞市教学能手、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魏子桉老师给AI作文点评。

图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豆包app

以声为炬

照见时代的回响








原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声音始终是人们传递情感、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老舍笔下鼓书艺人“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艾青愿用 “嘶哑的喉咙歌唱”,穆旦要 “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些不同的表达背后,是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呐喊,更是对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深情诠释。

老舍《鼓书艺人》中,艺人想唱却开不了口,这份无奈源于旧时代的压迫。动荡的社会束缚艺术才华,生活苦难让基本表达都成阻碍。但这想唱的冲动,恰恰证明表达本能从未消失,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渴望用声音传递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艾青高呼“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当战火肆虐,生灵涂炭,诗人以笔为剑,以诗为号角,用坚定的声音控诉侵略者,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与对光明的追求。这种超越个人安危的歌唱,将个体与祖国命运相连,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起保卫家园。


穆旦“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是民族危亡时对同胞的呼唤与团结誓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不仅是口号,更是精神觉醒。民族危机下,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穆旦的表达凝聚全民族力量,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需表达的勇气。互联网时代信息繁杂,面对社会问题,不应沉默。抗疫志愿者用文字记录感动,普通民众在网络为正义发声,他们用各自方式传递真实声音,带来温暖与希望。

从开不了口的无奈,到充满力量的呐喊,表达在时代变迁中意义愈发凸显。它是情感抒发、精神凝聚,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让我们以声为炬,在时代长夜里勇敢发声,用真诚表达照亮彼此,书写时代华章。



点评

刘凤英认为,文章能紧扣材料核心进行立意,主题明确,中心较为突出,立意基本符合题意。但文章主体部分,缺乏事例支撑,基本在扩写材料,显得内容空洞,泛泛而谈。

魏子桉表示,文章内容紧扣“声音表达与时代关系”的核心主题,前部分梳理了老舍、艾青、穆旦三位作家笔下“声音”意象所代表的不同困境,即:压迫下的失语、苦难中的呐喊、危亡时的呼唤。后面积极联系当代生活,即:网络发声、抗疫记录等,强调在当下继续勇敢表达的重要性。内容扎实,紧扣文本,现实意义明确,先“顺着说”,再“接着说”,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准确、富有情感。善用比喻和排比,增添了文采。

整体文风偏于庄重、热情、具有号召力,符合主题基调。此外,本文美中不足之处有三:一是字数不足700,显得单薄。二是第五自然段与前文语势不太一致,前文的悲壮在此形成落差。三是思辨性相对较弱,对文本的挖掘停留在较显性的情感与社会层面。文采虽然修辞运用得当,但相对而言,意象的独创性、语言的哲思深度和陌生化美感稍显不足。


图片

腾讯元宝Hunyuan


嘶哑的喉咙与带血的手:

论苦难中的发声艺术







原文:


老舍笔下欲言又止的鼓书艺人,艾青笔下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穆旦笔下以带血之手拥抱民族的诗人——这三组意象构成了一部精神图谱,记录着人类在苦难中的发声艺术。真正的表达从来不是轻松的咏叹,而是带着生命伤痕的呐喊;真正的艺术也不是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从苦难土壤中生长出的花朵。当喉咙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嘶哑,当双手因抗争而沾满鲜血,那些发出的声音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艺术的真谛往往在苦难中显现。老舍《鼓书艺人》中的艺人无法开口,正是因为他的艺术良心与现实困境产生了剧烈冲突。在旧社会的夹缝中,艺人们不仅要为生计挣扎,更要守护艺术的纯粹性。当他说"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时,那沉默本身比任何歌唱都更有力地控诉了时代的荒谬。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也是在苦难中歌唱,俄狄浦斯王刺瞎双眼后的独白,何尝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歌唱?艺术从来不是装饰品,而是灵魂在困境中的突围。


真正的歌唱必然带着生命的痛感。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嘶哑不是缺陷,而是生命与土地紧密相连的证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都是这种带痛感的歌唱。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同样,我们必须理解,艾青笔下的鸟虽然喉咙嘶哑,却因这种嘶哑而更接近真实;穆旦的手虽然带血,却因这份带血的真诚而更富力量。


苦难中的发声往往能唤醒沉睡的灵魂。穆旦"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的姿态,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与民族命运的血肉联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解剖国民灵魂;闻一多拍案而起,用诗歌点燃青年热情。他们的声音或许不够圆润,双手或许沾满血污,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的表达,打破了时代的沉默,唤醒了无数麻木的心灵。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在纳粹统治时期选择从美国返回德国参与抵抗运动,他说:"在一个堕落的时代,不堕落本身就是一种革命。"这种精神与那些带血的歌唱何其相似!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真正打动我们的声音,从来不是来自象牙塔中的无病呻吟,而是源自生活深渊的真诚呐喊。从《诗经》中的"国风"到屈原的"离骚",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到现代文学中的抗战诗篇,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这种苦难书写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老舍、艾青、穆旦构成了中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当我们在和平年代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生活的褶皱里,真正的声音必然带着生命的重量。或许,这就是苦难给予我们最宝贵的馈赠:在无法回避的疼痛中,找到表达的力量与尊严。



点评

刘凤英认为,本文围绕“苦难中的发声艺术”,核心词是“苦难”。主体段从“艺术的真谛往往在苦难中显现”“真正的歌唱必然带着生命的痛感”“苦难中的发声往往能唤醒沉睡的灵魂”三个方面进行议论,其中第一和第二两个主体段的选材符合本次作文核心内容,但不足的是两个段落在分析总结中没有紧扣作文主题“爱国”,议论缺乏深刻,扣题意识不够。

魏子桉表示,本文将三位作家的意象提炼为“苦难中的发声艺术”这一深刻主题。作者把核心观点拆分为三个立场鲜明的分论点:艺术的真谛往往在苦难中显现;真正的歌唱必然带着生命的痛感;苦难中的发声往往能唤醒沉睡的灵魂。内容极具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不仅深入剖析文本,而且广泛征引古今中外例证(屈原、杜甫、鲁迅、闻一多、加缪、朋霍费尔、古希腊悲剧),进行跨文化、跨时空的深刻对话与互证。论证有力,视野开阔,将个体表达升华至人类精神困境与艺术本质的探讨,段落间衔接紧密,论证层层深入,形成强大的说服力。文章语言凝练、精准、富有哲思和学术气息。善于提炼金句,比喻深刻,引用广泛且恰切,融入论证自然流畅。文风庄重、深邃、富有力量感和思辨色彩。



图片

Deepseek app


喑哑与铿锵:

苦难中的发声辩证法








原文: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喉头的翻滚与失语,艾青诗中那只执意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穆旦诗中那双“带血的手”渴望拥抱新生民族的姿态——这三重意象,如命运交响曲中依次奏响的沉重乐章,勾勒出个体与民族在苦难深渊中精神觉醒的壮阔轨迹。它们并非割裂的独白,而是灵魂在时代铁砧上锻打时,发出的不同回响,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沉默、呐喊与超越的生命赞歌。


那鼓书艺人的“开不了口”,远非怯懦的缄默。面对纯真的孩童,心中翻腾的激流与现实的冰寒激烈碰撞,艺术的神圣在生存的重压下艰难喘息。这沉默,是尊严被时代车轮碾轧时发出的无声悲鸣,是熔岩奔涌前地壳深处积蓄的巨大能量,如同敦煌藏经洞中封存千年的经卷,在黑暗中跳动着文明不灭的体温。史铁生在地坛的枯坐、苏格拉底饮鸩前的从容,皆印证了沉默的深度——它可以是灵魂在风暴中心筑起的堡垒,是智者面对荒诞世界时最深刻的审视与最坚韧的等待。这种无声,是力量孕育的母体,是尊严在高压下的曲折坚守,为最终的爆发积蓄着破壁的伟力


然而,纯粹的沉默终需被打破。艾青笔下“嘶哑的喉咙”,以其残缺之美,颠覆了传统歌咏的审美范式。这被风沙磨砺、被苦难灼伤的声带,不再是婉转的夜莺,而是战士的号角。嘶哑,成为知识分子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的深刻烙印,是生命在重压下依然不屈的证明。正如屈原行吟泽畔的“长太息以掩涕兮”,杜甫茅屋秋风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那破碎的音节恰恰丈量着生命的强度与情感的热度。陕北信天游中苍凉悲怆的“拦羊调”,正是明清戍边将士以声带的自损对抗精神孤寂的生存智慧。当完美的声线沦为苍白装饰,嘶哑便成为穿透历史岩层、直抵人心的最强音。它宣告:在苦难面前,发声的姿态比声音的圆润更为珍贵,带着痛感的歌唱,才是对生命最本真的礼赞


这嘶哑的歌唱,最终导向穆旦诗中那双“带血的手”渴望的拥抱。血痕,本是暴力与创伤的印记,却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神圣的转译——它凝结为联结同胞、拥抱新生的坚韧脐带。闻一多拍案而起时飞溅的朱砂,西南联大师生穿越烽火的“文化长征”,都以个体的鲜血浇铸着民族不屈的精魂。这意象蕴含着深刻的苦难辩证法:伤口,可以成为光涌入的缝隙(如鲁米所言);最凌厉的打击,往往蕴藏着最慈悲的启示(禅宗公案的智慧)。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被风沙撕裂,却以残损之躯画出永恒的飞翔;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掌纹拓印于《和平宣言》,那沟壑纵横的印记便成为文明基因的活化石。如同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的顿悟:当苦难不可避免,赋予其意义便能实现精神的超越,个体之痛由此融入集体觉醒的洪流,伤痕本身升华为照亮前路的星辰


当战火硝烟化作信息洪流,我们似乎步入一个“新失语”的时代。鼓书艺人内心的“翻腾”演变为面对屏幕的言语焦虑,艾青的“嘶哑”被娱乐至死的喧嚣淹没。重读这三重意象,其启示愈发振聋发聩:真正的发声,从来不需要完美的声线或无瑕的姿态。外卖骑手在短视频里记录奔波日常,留守儿童用蜡笔涂抹“妈妈的味道”,皆是平民史诗在当代的续写。它们提醒我们,在物质丰盈中,切莫钝化感知苦难与表达真实的勇气。敦煌哲学中“大音穿石”的隐喻依然有效:最铿锵的力量,往往源自喑哑处的持久震颤,源自生命褶皱里最真诚的倾诉


从艺人喉间冰炭交煎的沉默,到飞鸟啼血裂帛的嘶鸣,终至诗人掌心灼灼生辉的血痕,这条精神觉醒的路径,是灵魂在噤声与呐喊的永恒辩证中,向着光明不屈攀升的壮丽图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表达,是带着生命重量的灵魂突围;真正的勇气,是在深渊里依然能听见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并敢于将这声音,无论嘶哑与否,无论是否染血,化作尊严刺破黑暗时的惊雷。这,便是苦难赋予人类最珍贵的馈赠——在无法回避的疼痛里,找到表达的力量,并以此捍卫生命的尊严与高度



点评

刘凤英认为,本文围绕“苦难的发声”进行议论,文中从三个方面:“带着生命重量的灵魂突围”“在深渊里依然能听见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化作尊严刺破黑暗时的惊雷”分析如何在苦难中发声,文章中心明确,结构清晰,但从立意是偏离主题的。

魏子桉表示,文章立意深邃且富有思辩性,提出“苦难中的发声辩证法”这一核心概念。将三位作家的意象视为一个辩证发展的精神轨迹:沉默积蓄,嘶哑呐喊,抗争超越。对作文材料的解读极具深度和想象力,如将艺人沉默比作熔岩奔涌前积蓄的能量、敦煌经卷跳动的体温。广泛征引并创造性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史铁生、苏格拉底、屈原、杜甫、信天游、闻一多、西南联大、鲁米、禅宗、敦煌壁画、南京掌纹、弗兰克尔),构建了一个异常丰富、多层次的阐释空间。深刻揭示了苦难与发声、创伤与超越、个体与集体、喑哑与铿锵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

他认为,文章结构宏大精巧。首段提出三重意象构成的“命运交响曲”和“发声辩证法”。后续主体部分对应三个辩证阶段:沉默的力量与深度;嘶哑的价值与突破;血痕的超越与联结,接着联系当代困境。末段总结精神轨迹,升华主题。论证在跳跃中充满内在逻辑,极具冲击力。


你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难吗?

你觉得AI写作的高考作文契合主题吗?

说说你的看法

一起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 | 全媒体记者 刘瀚擎、东莞日报
编辑 | 任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