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分神剧回归!6年后再看《我们与恶的距离》,依然很震撼!

AI划重点 · 全文约3227字,阅读需10分钟

1.2019年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获得第5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六大奖项,豆瓣近50万人评分9.4分。

2.该剧由林君阳执导,吕莳媛编剧,贾静雯、温升豪、吴慷仁等主演,讲述了台湾一起剧场无差别枪杀案的故事。

3.时隔六年,《我们与恶的距离2》回归,定档6月7日,聚焦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以及相关民众的心路历程。

4.其中,演员们的演技惊人,真实感非常强,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角色们的痛苦与挣扎。

5.《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不同的视角关照了各个立场的个体处境,呼吁社会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庭的支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19年3月,一部台剧横空出世。

拿下了第5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的六大奖项。

包揽了戏剧节目奖、导演奖与编剧奖。

贾静雯获最佳女主,曾沛慈的最佳女配,温升豪最佳男配。

至今为止,豆瓣近50万人评分9.4分。

这就是由林君阳执导,吕莳媛编剧,贾静雯、温升豪、吴慷仁、周采诗、曾沛慈等主演的《我们与恶的距离》。

时隔六年,《我们与恶的距离2》回归,定档6月7日。

所以我特意回头把第一季看了一遍。

图片

太惊艳了,鞭辟入里的社会写实剧,直击恶性凶杀事件,直面社会沉疴,却又充满了悲悯的人文情怀,不拘囿于某个单一视角,而是把不同身份、立场的个体处境都兼顾到了。

几位主演的功力扎实,演技惊人,真实感非常强,让人看完久久回不过神来。

一股沉痛之气犹如巨石郁结于胸,数次痛哭,当真是跟着剧中人物体验了一遍人间至苦至痛。

而我知道,亲历者会比我痛千倍万倍,他们原是善良无辜的人,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事情呢?

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我相信李大芝一定问过自己无数次,正如患知觉失调症的应思聪一遍又一遍地问,为什么是我呢?

没有人能够回答,或许这就是他们今生要通关的人生课题吧。

图片

剧集围绕着一桩“剧场无差别枪杀案”展开,开篇时间线却放在了该事件发生后的两年。

两年前,李晓明自制枪支闯入剧场,一通射杀,9位受害者死于非命。

一时舆论哗然,群情激愤,媒体追踪报道。

许多人被裹挟其中,原本岁月静好的幸福家庭毁于一旦,丧亲之人痛不欲生。

两年后,这桩惨案的阴霾依然笼罩在这个世界,悬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以及相关民众的心头。

图片

宋乔安,品味新闻电视台副总监,能干、强势、苛刻又嘴毒。

她是个工作狂,没有休假,很晚下班,每天靠着酒精入眠。

她与丈夫因工作理念不同而常常争执不休,也无法原谅丈夫曾经的精神出轨。

她已经连续几年忘记女儿的生日,面对青春期的女儿常常口不择言,女儿与她隔阂疏远。

其实,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她才是这个家庭中生病最厉害、处境最危险的那个人。

宋乔安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因为她心里过不去那道坎。

两年过去了,她过不去,走不出,无法触碰关于儿子的一切,内心陷于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图片

那天她带着儿子天彦去剧院看电影,中途接到廖纽世的工作电话。

她走出剧院接电话,接完电话没有立刻回去,而是去买了一杯咖啡慢慢喝着。

然后她听到警车的声音,看到慌乱的人群,她才知道出事了,急忙往剧场里跑去。

直到很久之后,多年来看似铁板一块的宋乔安,终于袒露脆弱,溃不成声。

图片

我为什么要留他一个人在那里?我怎么可以留他一个人在那里?

我为什么打完电话不立即回去?

如果我回去,我说不定能阻止,即使来不及阻止,我也应该与天彦一起死去。

廖纽世说他想念以前那个幽默嘴毒但内心温柔的搭档。

宋乔安说,她死了。

宋乔安无法原谅自己,严酷地审判自己,在儿子死亡的那一刻,便在内心给自己判了死刑。

图片

李晓文,传播学院的优等生,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

然而一夕之间,她变成了变态杀人狂的妹妹,遭千夫所指。

李家人本准备去受害者追思会上道歉,李爸爸突然崩溃了。

那么多人,那么多条人命,怎么道歉,怎么赔偿?

一家人如遭雷击,萎靡不振,李爸爸整日酗酒,李晓文学业中断,窝在家里,澡都不洗。

是李妈妈把女儿从床上拉起来: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这样,要死死我们三个人就可以了,你不一样,你要好好活着。

于是给李晓文改名李大芝,让她出去找工作,如果别人问起父母,就说父母出车祸都死了。

图片

李大芝经导师推荐,来到品味新闻工作,因能力出众,两个月的时间就从助理编辑破格提拔为编辑,成为宋乔安的助理。

工作蒸蒸日上之际,李大芝其实内心凄苦,小心翼翼过得很压抑,一边对旁人隐瞒身份,一边跟父母联系不上,忧心忡忡。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大芝发现宋乔安是当年凶杀案的受害者家属。

感觉无法面对顶头上司的李大芝提出辞职,宋乔安虽不解,但同意李大芝一个月后离职。

李晓明突然被执行枪决,家属与辩护律师均没有得到通知,但媒体却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内部消息,李大芝得知后跟父母打电话,被宋乔安听到。

宋乔安让廖纽世安排工作人员跟踪李大芝,拿到独家新闻,李爸爸与李妈妈的住址被曝光,遭到大批记者围追堵截。

图片

李大芝与父母一次又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被媒体曝光,被围追堵截,被扔鸡蛋垃圾砸玻璃。

杀人的是李晓明,他们并没有做错事,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

大规模的网暴蔓延到现实中,他们被迫承受公众舆论愤恨情绪的宣泄与攻击,日子过得生不如死。

图片

当全网都在群情激愤喊着要严惩凶手的时候,刑辩律师王赦几乎是唯一想要探究背后真相的人,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

如果在恶性事件发生后,只是一味地宣泄愤恨,仓促地执行死刑,而不去了解、不去挖掘造成这些恶性事件背后的因素与缘由,那么我们如何汲取这血的经验教训,从而在社会、家庭、个体各个层面上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去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图片

王赦怀疑李晓明精神状况有问题,建议他做心理评估,想要了解他杀人背后的真实原因,但李晓明一直不配合,直到他终于松口了,却突然被执行死刑。

李晓明死了,带走了他不为人知的动机与秘密。

另一名砍杀了两个孩子的杀人犯,患有精神分裂症,一心求死,他们犯罪的动机都成了常人无法理解、不可知的部分。

在剧中,应思聪这个角色,却似乎是为我们设置的,在正常与异常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桥梁,让正常人能够接近与了解到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

应思聪幻听幻视,被迫害妄想,他分不清现实与幻觉,情绪时常失控,他其实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失控而伤人甚至杀人的人。

但应思聪的症状显露之时,幸亏他身边有一个天使般的姐姐。

图片

应思悦就像个天使般的女性,细心温柔有爱,内心坚定又柔韧,她的存在不仅把弟弟应思聪从精神分裂的边缘尽力拉往正常的世界,而且她也是李大芝在最崩溃的时候给予最温柔的支持与鼎力相助的人。

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面对那些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以及未知的危险,她本身也会恐惧、不安,但她又如此勇敢,始终坚定地站在她爱的人的背后。

图片

我只是在想,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应思悦这样的人,那么或许就会少许多在精神的迷途中走向毁灭的个体。

应思悦、宋乔平,她们都是如水般柔软又坚韧的女人,柔弱胜刚强,宋乔平面对手持利器的躁狂的应思聪,全程保持冷静,以放松的姿态,与他良性对话,温柔引导,润物细无声地缴了他的械。

从她们身上,你可以看到那种女性的力量,温暖,共情,坚韧,包容一切,如水一般的至柔至韧,不动一兵一卒,却能胜过这世界上最坚硬最锋利的东西。

图片

李大芝是不幸的,又是非常幸运的,她遇到了那么多的贵人。

把她从颓废中拉出来、给她改名字让她重新活过的母亲,为她鼎力推荐工作的导师与鼓励她的师母,不在乎她是李晓明的妹妹、真正把她当作朋友给予无限支持的应思悦,慧眼识才的廖纽世,破格提拔她的宋乔安。

在这人生突如其来的苦难中,她从起初的躲避、隐藏,痛苦、对抗,到后来终于敢于直面那些躲不过的课题,她成长了,她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她没有做错事情,她承受了这残酷现实加诸于她的一切,她更要光明正大地活着,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图片

宋乔安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失去儿子后,她掉进了深渊,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酗酒,重要关系岌岌可危,幸而身边有始终关心支持她的妹妹宋乔平,虽有无数争吵但没有转身就走、而是留下来陪她度过艰难期的丈夫。

用铜墙铁壁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宋乔安,终于能够大哭,淤积的情绪与痛楚得以宣泄出来,开始能够谈论死去的儿子,昔日无法触碰的创伤渐渐得到疗愈。

图片

应思聪同样如此,他是才华横溢又郁郁不得志的电影导演,幼年时遭母亲抛弃的创伤一直存在,深爱的女友在他当兵期间自我了结,重新拍电影后面临的人际冲突与工作不顺,令他陷入抑郁、躁狂、精分、被迫害妄想,精神的链条崩裂。

幸而他有爱他且无条件支持他的姐姐,虽不太理解他但深爱他的父亲,把他代入自己的哥哥而陪伴他帮助他的李大芝,对其温柔待之、循循善诱的专业社工宋乔平。

虽病情偶有反复,应思聪总体情况在好转,因为这么多人的爱与帮助,他没有走向那一条伤人伤己的毁灭之路,他在努力地康复中。

或许,他走的这条路,就是李晓明错过的路。

图片

《我们与恶的距离》从不同的视角,关照到了各个立场的个体处境,受害者家属在失去亲人之后久久走不出的困境,加害者家属其实也是受害者。

而那些由于遗传原因或者创伤性事件而生了精神疾病的个体,也在经受着不为常人所理解的痛苦,他们尤其需要家人以及医疗机构的帮助。

不仅是变态杀人狂在作恶、在施暴,而躲在网络背后的键盘侠也在施暴,不加节制煽动情绪的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将无辜的人不加保护地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群情激愤的恶意与凌迟。

我们与恶的距离,近在咫尺。你在网络上的每一次泄愤,都可能成为压垮别人的一根稻草。

但好在,我们与善的距离,同样近在咫尺,身边人的温暖、善意与支持,让我们得以捱过那些濒临崩溃的时刻,走出伤痛,拥抱阳光与人性的温暖良善,而不至于走向它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