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克兰媒体走访了4个普通家庭,记录了战争如何重塑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
2.孩子们在防空洞里度过时光,将防空系统的轰鸣视为“敲门声”,对飞过的飞机产生条件反射般的恐惧。
3.然而,这些创伤记忆已成为孩子们认知中“正常童年”的一部分。
4.通过游戏重现创伤,孩子们试图在疯狂中维持正常的假象。
5.面对战争阴影,乌克兰儿童正以惊人的韧性学习生存,但也失去了某些不可复得的东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据乌克兰媒体6月5日报道,当大多数孩子用蜡笔描绘太阳和花朵时,四岁的季莫菲·莫斯卡尔丘克笔下却频繁出现爆炸场景。这些红色与黑色的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乌克兰男孩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就像他的同龄人索菲娅以为防空系统的轰鸣是“敲门声”,马特维会本能地询问飞过的飞机是否“友好”一样。
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第28个月,乌克兰媒体走访了4个普通家庭,记录下这场战争如何重塑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这些故事里没有前线的硝烟,却充满了被导弹震碎的窗户玻璃、防空洞里的热可可香气,以及衣柜避难所中紧紧拥抱的体温。
“包里有什么?”:三岁女孩的生存游戏
“包里有什么?”每次和妈妈卡捷琳娜躲进防空洞时,三岁的索菲娅·奥夫西延科都会仰起小脸问出这个问题。她知道妈妈的应急背包里永远装着惊喜,可能是最爱的毛绒玩具,也可能是之后能换到热可可的承诺。
这个在全面入侵爆发时才五个月大的女孩,如今已经能熟练辨认空袭警报的含义。她在切尔尼戈夫经历过三周没有水电的寒冬,在炮火中逃离家园,又在重返基辅后遭遇火箭弹击中邻居家的惊魂时刻。但令人心碎的是,这些对成年人而言的创伤记忆,已经成为她认知中“正常童年”的一部分。
“她总问‘谁在敲门’。”卡捷琳娜抚摸着女儿浅金色的头发说。那些让成年人瞬间僵硬的防空系统声响,在孩子耳中只是令人困惑的噪音。这位母亲努力让每次避难变成“冒险”——防空洞里有其他小朋友,结束后会有奖励。这种温柔的谎言,成为保护孩子心灵的最后屏障。
超级英雄与核导弹:孩子们理解的战争
“我想拥有动画片《恐龙战队》里的所有超能力,打败强盗,最大的强盗就是俄罗斯人。”四岁的马特维·亚基莫夫说这话时,正快速翻动着他最爱的绘本《城市之战》。书中光明战胜黑暗的情节,成为这个父亲在前线作战的男孩理解现实的参照系。
在他家尚未购置床垫的避难浴室里,母亲尼娜保持着令人心碎的冷静。“孩子们的小眼睛里不应该有这些。”她说。但战争依然从各种缝隙渗入,马特维会对所有飞过头顶的飞机产生条件反射般的恐惧,即便在相对安全的国外也是如此。
十岁的安德烈·达维坚科展现出更复杂的认知。这个每月用零花钱给贫困儿童买礼物的男孩,在父母衣柜改造的避难所里规划着用“无限金钱”结束战争的方案。“我会造核导弹,他们攻击我们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紧接着他又孩子气地补充:“第三个愿望是拥有一辆布加迪威龙。”
这些天真的话语背后,是令人窒息的现实:当全球同龄人梦想成为宇航员或网红时,乌克兰儿童在讨论武器效能和地缘政治。
盒子里的人生:战争阴影下的心理图景
心理学家们注意到,战争中的儿童会不自觉地通过游戏重现创伤。季莫菲沉迷于用纸箱搭建“避难所”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理机制的体现。他的父母马尔哈里塔和博赫丹曾带他逃往波兰,最终却选择回到基辅。
“家就是家,在其他地方你都是个外人。”马尔哈里塔解释道。这对父母刻意用主题公园之旅和乡村探亲来填充儿子的记忆银行,与防空洞的体验争夺心灵空间。但夜晚“沙希德”无人机的嗡鸣,依然会闯入孩子的梦境。
“我希望我有能变得非常生气的超能力。”季莫菲的回答揭示着更深层的情绪。儿童心理专家奥莱娜·波诺马连科指出:“愤怒是恐惧的投射,这些孩子正在学习用攻击性来对抗无力感。”
安全感的重新定义
当被问及何时感到安全时,所有孩子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没有空袭警报的时刻。安德烈指着墙上的乌克兰地图说“在奶奶住的地方”;季莫菲则列举所有家人的名字,仿佛这些音节能构筑魔法防护。
这些家庭正在创造新的日常仪式:避难包里的玩具、防空洞里的零食、衣柜避难所中的桌游。这些微小的抵抗,试图在疯狂中维持正常的假象。正如尼娜所说:“他们不会再有另一个童年了。”
夜幕降临时,基辅的防空系统再次启动。某个地下室里,索菲娅数着妈妈包里的玩具;某间公寓内,安德烈和他的熊猫玩偶挤进衣柜;而季莫菲可能正在纸上添加新的爆炸图案——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代人的童年肖像。在导弹的阴影下,他们正以惊人的韧性学习生存,却也不可避免地失去着某些不可复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