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人丨道口精神铸实干,中国智慧领投资,东方视角观世界——访2013级博士校友吴亮

图片

吴亮,2013级博士校友,某对外投资机构投资经理。


问:您本科学习的是材料相关专业,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转向金融方向?

吴亮: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均就读于复旦大学。作为国家金融中心的上海,在过去二十余年间见证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求学期间,学校丰富的金融相关讲座和活动也让我感受到非常浓厚的金融气息,这种环境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我研读了“股神”巴菲特和其他金融界名人的著作,更是点燃了我对金融领域的热忱和探索欲望。


问:在五道口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亮: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博士论文的撰写历程。这篇耗时八年的文章,始于2016年导师办公室中的一次启发性的对话。当时导师问我是否读过相对论,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若交易速度接近光速,市场是否会如同时空一般扭曲?这个问题极具启发性,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初期,我甚至难以界定这一课题的学科归属。通过大量文献研读,我才逐步确定这个问题属于微观市场金融结构领域。博士研究通常侧重实证分析,但我发现在这个题目上这条路行不通,实证只能解决局部问题,无法解决全局性问题。在实证研究遇挫后,我果断转向理论研究,重新学习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所有理论,系统性地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有人问我,五道口的经历对我从事金融行业实务工作有什么帮助,答案在于它为我穿上了坚实的铠甲,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专业能力与自信心。

“玉不琢不成器”——写博士论文是一段强迫自己钻研问题、不断磨砺自己的旅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就像电影中哪吒只有经历三昧真火的淬炼才能获得真身。我建议学弟学妹们珍视在五道口学习的时光,认真选择一个小领域,做深、做精。当你在一个领域取得突破后,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将能很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这不仅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也是五道口希望赋予学生的最大财富。

此外,“及时止损”也是我在写博士论文期间的另一大收获:学术研究与投资本质相通,面对多条可能的路径,资源有限下只能选择其一。行进途中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转向,有时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问:您觉得五道口读书期间给您当时的研究或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怎样的帮助?

吴亮: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晏智杰老师讲授的经济学课程。经济学大师们的思想虽然深邃却常难以领会,而晏老师将这些思想巧妙串联,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理解门槛。此外,许多老师拥有人民银行的实务背景,我记得2013年谢平老师就布置了关于美国高频交易的课题,如今看来竟领先国内金融业整整十年。因此五道口的显著优势就在于有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引我们的学习与研究,让我们对世界金融的前沿问题有及时的了解。

并入清华之后,五道口又引入了一批年轻又专业的学者,在和年轻老师们的交流学习中,我又感受到了一种和老前辈们不一样的亲切感,我常向他们请教研究心得,这些对话为我的课题探索提供了宝贵参考。许多老师为我的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此我深表感谢。同时,五道口现有的很多课程都和国内外金融实务紧密相连,使我们能够极大拓展金融视野,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前行。


问:您认为从国际金融的角度,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是什么?

吴亮:我很喜欢梁文锋说过的一句话:“不是只有中国的故事才叫中国故事,以中国视角看世界所讲出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就像军事上的外线作战,并没有像国内金融市场信息、资源、人力和资本的优势作为后援。那在这种信息劣势的情形下,去跟随国外走过的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中国视角就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看待国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亚于国外最顶尖的投资者,一旦抓住这样的机会就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除此之外我觉得“市场如战场”这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去年12月31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当前国际形势对于中国而言需要以斗争求发展,我想金融强国也是一样,需要的是我们主动争取、敢于试错。中国有丰富的军事战略学思维养分,这些年激发我金融兴趣的是巴菲特,但真正让我在国际宏观投资中心稳、手稳的却是粟裕的智慧。他让我体会到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神闲气静、智深勇沉”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知行合一。尤其是对于我们学院派出身的,手头上拿着很多理论利器,但在实战中却往往是秀才遇到了兵。面对纷乱的市场,如何穿透它并且谋篇布局、排兵布阵,尤其是以最小的兵力追求最大的战果,需要“三昧真火”的淬炼。从战略层面看,金融就像战争,我们首先要看好、稳固自己基本盘,守住核心风险;其次需要把触角伸出去进行战略侦察,了解对手情况后再做决断;最后就是要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我撰写博士论文时深感,一个很难的问题,只要每天去敲它,虽然短时间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时间长了你慢慢就会发现裂缝。金融强国也需要日复一日的实干,正如我国在光刻机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一样,金融领域同样需要突破性进展。

我接触过许多从国内金融转向国际投资的同行,他们普遍有较重的畏难情绪。但其实当前国际市场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东升西降”。我认为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我们更应该对自身能力抱有充分自信。


问:您观察中国的对外投资近年来呈现哪些新的趋势? 

吴亮:关于对外投资的新趋势,我觉得我们需要注意到的变化是话语权的获取。为什么比亚迪的市值不及特斯拉?为什么我们的海外投资屡遭各类障碍?为什么我们的财务投资者不敢追求控股权?为什么探讨美元的定价一定要找美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定价需过度考量香港资金的波动?然而,近年来我们从中国视角出发预测国际宏观金融变量时,信心明显增强,也切实感受到随着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中国正逐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我为主的发展,因为合作和斗争都是手段,但如果只有合作的话,很难做到以我为主。当前对外投资更加需要能与之抗衡的力量。

如何获取话语权?关键在于强化研究能力。粟裕之所以净打神仙仗,就是因为他不是静态看待强弱,而是全面、深刻和动态的研究思考。投资以研究为先导,我的体会是往往中国视角能够对国际金融市场提出更为深刻独到的见解,并且能转化为实际投资中具有高自信度的操作,这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深度研究促进投资成功,投资成功反哺研究深化,话语权便在这一良性循环中确立。 


问: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对外投资者要想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需要做什么?

吴亮:很关键的一点我觉得是要保持定力,不要人云亦云。回顾去年上半年,日本股市备受追捧,岸田经济学在国际金融界风靡一时,而我却坚守不同立场。五月时我曾断言这一热潮难以持续三个月,事实证明,七八月份日本股市果然出现历史最大三连跌。这背后需要的就是真正认真地去研究日本的宏观金融情况,抛开思想上的束缚。

除此之外,中国对外投资者之间也需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我记得在我刚入行探索的阶段,一位前辈毫无保留地跟我分享了他的想法,在与他密切工作期间,我也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后续也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我在公司,也会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想法写成文字放在公司的网站上,留给后面的年轻人,让他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以更快的速度走到更高处。“敢为天下先”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领先,而应该是一个团体中每一个人形成链条、不断突破的过程。 


问: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全球资本的流动是否受到了影响?

吴亮:这种影响当然是有的,像现在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宽了我们思考维度的边界,无论是工作、研究领域,还是和投资结合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DeepSeek推出以后,英伟达股价即出现17%的日内振幅,这就足以证明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对全球资本是有影响的,近期细读了DeepSeek的论文,发现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初步探索出了人工智能有效的训练模式。并且我还是坚持之前回答里提到的“东升西降”的观点,那就是中国的科技市场还有巨大潜力。 


问:您对于年轻的校友、在校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吴亮:最重要的是踏实静心。金融行业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许多人急于抢占先机。五道口的学生都很聪明,但是我建议聪明的人一定要用“笨办法”——学会慢下来、后发制人,反而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硕士两三年转瞬即逝,面对课程、考证、实习、求职等多重压力,似乎难以全情投入某一领域。我真心希望同学们珍视五道口的宝贵时光,学会做减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定力。以实习为例,首先要想一想未来想从事什么领域,如果想当中国股市研究员或者是进入债券市场的话,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开始看相关的研报,这是比随便找一家机构去找份实习做表格要高效得多的。   

此外就是要大量的阅读,豆瓣评分9.0以上的书籍,无论何种领域,只要你能读完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个人关于投资方面的顿悟以及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推荐两个阅读方向:一是回忆录,二是中国传统历史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这种深厚的积淀是我们能够走向国际、披荆斩棘的信心。阅读后也要积极锻炼写作能力,我给自己设定每月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深度原创研究报告,纯粹基于个人思考。写作能激发灵感、记录思想并催生新的创见。

关于职业方向选择,世上没有哪一份工作会天然让你每天哼着小曲去上班,任何职业都会有让人痛苦之处。我认为大家不必在方向选择上耗费过多精力,只要不是你感到厌恶或者严重抵触的领域即可。大家要记住,五道口的学生已站在极高的起点上,你们的能力毋庸置疑,务必对自己充满信心!


图片


来源丨五道口金融学院校友办公众号

编辑丨白静

责编丨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