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张沛 王郭骥
“这里汇聚了省市区三级的政策资源,有比较完备的‘双碳’产业基础,为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中碳登大厦一楼,民生银行碳金融创新实验室里,民生银行武汉分行业务总监周波向记者道出了总行在此挂牌成立创新实验室的战略考量。
中碳登大厦。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摄
前不久,民生银行武汉分行与同在中碳登大厦的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携手,推动了全国首个个人碳普惠减排量抵扣银行贷款利息闭环落地。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沙湖畔,以“碳要素”为核心的标志性建筑——中碳登大厦,是不少涉碳企业的“梦想之地”。这里是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的“主场”。
2022年10月,中碳登大厦投入使用,吸引碳金融产业链头部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圈。
在中碳登大厦三楼,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的大屏上,显示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情K线图。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交易中心设在上海,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为各类交易主体提供账户注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资产管理等服务。
自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连续3年履约率位居全球主要碳市场前列。市场扩围后,服务范围涵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4个行业约3700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数据引力催生产业磁场。2024年7月20日,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落户中碳登大厦。
“今年我们推出的电—碳—金融2.0模式,从控排企业扩大到了所有的高耗能企业,通过配额质押贷款、匹配融资渠道这种方式来帮助企业实施绿色项目。”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主管杨青瑞表示,楼内的企业彼此间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关系,互补优势明显。
中碳登大厦内,上下楼就能找到合作伙伴。清环智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公司合作打造低碳场景应用样本,中碳教育科技与电力企业共建碳交易能力培训中心。
依托楼内的“双碳”上下游企业,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应运而生,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和新模式的运用,聚焦产业前沿促进规模集聚、加强创新集成、丰富场景应用,综合提升武汉绿色低碳能级。
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蔡观介绍,目前已有80多家碳领域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中碳登大厦,涵盖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全产业链,周边400余家涉碳企业密集布局。
以中碳登大厦为主要载体的环沙湖双碳产业带初现雏形,武汉已崛起千亿级低碳产业集群,全国双碳高地正快速成型成势。
政策红利的释放,进一步加速产业升级。2025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加快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要求,构建“5+3+N”的双碳服务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绿色产业低碳集聚、碳产业要素提质聚能等三大行动。
从单栋楼宇的产业聚集,到区域经济的规模发展,武汉正生动绘制“双碳经济”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