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位于涞水县北郭下村的天和宜居养老服务中心创新探索“养老微院”模式,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京津养老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产业融合和政策协同,将空心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养老村,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可复制范本。
实践与经验
天和宜居康养服务中心位于涞水县北郭下村,紧邻涞涞高速进出口,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中心成立于2017年,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养老床位300张,是一所集养老养生、医疗康复、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康养旅居机构。
该机构创新探索的“养老微院”,是一种结合田园生活、社区服务和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核心在于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引领,以养老机构为支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或农村空闲土地,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温馨、舒适且具有田园特色的养老服务,深受北京老年人青睐。截至目前,已接待北京籍旅居康养老年人3000余人次,其成功的秘诀主要源于三方面创新实践。
盘活资源,打造田园养老新模式。
一方面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以“修旧如旧、功能适配”为原则,采用“二分法”对村里闲置房屋开展差异化改造。针对面积较小的传统平房,在不改变原有房屋建设格局基础上,进行“微创式”适老化改造,如增加无障碍通道、扶手等适老化设施等,供单户老人租用。针对面积较大的自建楼房,采用“分层分户+公共空间”设计,如每层设4-6间养老房,配备呼叫系统、防滑地板,底层规划共享厨房、棋牌室、图书角,打造“熟人社区”氛围,并根据老年人兴趣打造“书画微院”“园艺微院”等特色主题微院,2024年特色微院入住率92%。形成“单户独居”与“多户共居”相结合的弹性养老空间。
另一方面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村集体成立宜康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链式开发”,构建“农养结合”产业闭环。在前端,以标准化种植保障供给。通过划分“养老专供区”,统一种植有机蔬菜、杂粮,养殖生态土鸡,产出的农产品直供养老微院食堂,使餐饮成本降低约30%。同时将剩余土地发展“认养农业”,城市老年人可认租菜地,由合作社代管耕种,收获的蔬菜可选择配送到家或暂存村集体冷库。在后端,以深加工延伸价值链。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将过剩果蔬制成泡菜、果酱,杂粮磨成粉制成养生食品,在微院超市和电商平台销售。老年人也可以自愿参加分拣、包装等轻劳动,丰富日常生活。
普惠共享,托起农村幸福“夕阳红”。
通过强化“星级服务+百姓价格”定位,成功吸引京津老年人入住,并推出“千元养老计划”,破局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养老困境。
一方面是成本控制,让高端服务“接地气”。通过闲置农房改造和公共设施与村集体共享等方式,实现轻资产运营,大幅降低基建成本。优先聘用本村村民担任护工、厨师,并与北京宏圣学校合作开展“1+1”培训(1个月理论+1个月实操),60名护工全部考取初级护理证,实现“村民就业”与“专业服务”双达标,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推出“基础服务包+增值服务包”,降低消费门槛,满足多元需求。2024年入住老年人中,选择基础包的占比75%,真正实现“千元养老”。
另一方面是医疗保障,构建“村医+医联体”防护网。投资近500万元建立天和宜康医院、老年康复中心,配置先进的医疗康复设施设备,引入老年病专家团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常见病不出村”。与涞水县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开通24小时转诊绿色通道,2024年累计转诊危急重症老人37例,抢救成功率92%。对接京津冀医保政策,成为首批“北京医保直接结算试点村”,京津老年人可享受异地医保报销直接结算,报销目录与京津同步,解决异地养老最大痛点。
党建引领,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一方面是党支部发挥好火车头作用。通过成立涞水县宜康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养老微院服务标准》《合作社收益分配办法》等制度,拿出收益的20%设立“集体公益金”,用于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建升级,使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不断增加,进一步强化了“支部+合作社+村民”利益共同体,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效能,实现资源收益反哺于民。
另一方面是村民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转变。通过“培训+岗位”双渠道,让村民共享养老产业红利。实行订单化职业培训,与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合作开设“北郭下村专班”,定向培养护工、厨师、管家等岗位。60名首批学员中,12人成长为班组长,月工资5000元,成为“家门口的高薪职业”。开发“养老+”就业场景,除直接服务岗位外,设置农产品种植员、微院保洁员、文化辅导员等,实现“50-70岁村民有岗可上”,彻底扭转了“年轻人外流、老人留守”局面。
北郭下村的实践证明,农村养老的破局之道在于“激活存量、精准适配、共建共享”。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和土地,将乡村低效资源转化为养老产业资本;通过普惠定价和医疗创新,让高品质服务触达普通老年群体;通过党建引领和利益联结,构建“村集体壮大、村民增收、老人受益”的共同体。这种“小而美、小而精”的微院模式,不仅为农村养老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更探索出一条养老产业反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启示与建议
养老服务,不仅是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我市积极承接京津养老服务功能疏解,全力打造京津冀首选颐养幸福城市的重要抓手。
农村区别于城市,在养老服务方面具有极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调研认为,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需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充分尊重农村生产生活规律,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标准与多元、传统与现代、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到“四个统一”。
一、坚持养老事业与银发产业相统一,化养老压力为乡村振兴新动能。养老既是必须托底的“夕阳事业”,更是亟待激活的“朝阳产业”。要实现二者有机统一,需要打破传统民生与产业的分割思维,构建起“事业保基本、产业供多元、公益补短板”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建议:(一)以事业托底,织密农村养老服务网。构建县级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农村互助养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用足用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财政补贴资金等支持政策,按照“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原则,多元筹措养老事业资金。盘活乡镇卫生院闲置床位、农村闲置幸福院、农村闲置小学、农场等资源,探索机构托管形式,为农村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普惠养老服务。
(二)以产业破题,激活乡村振兴银发引擎。实施“本土养老品牌培育计划”,支持本土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宜康农宅合作社”等主体跨区域运营,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复制“微院+认养农业”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养老+农业”“养老+文旅”“养老+制造”等融合业态,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与差异发展相统一,以比较优势构建错位竞争新路径。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守住安全、健康、照护的底线标准,又要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只有每个乡村都在底线标准之上放大各自特色优势,才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养老服务生态圈,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养老需求。
建议:(一)筑牢底线标准。加快推动《养老微院服务规范》《农村养老机构基础服务标准》等市级标准制定、完善及发布。进一步明确建筑安全、食品安全、照护安全等硬指标,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同时建立养老服务负面清单,通过黑名单制度倒逼机构合规运营。
(二)培育差异优势。鼓励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差异优势,因地制宜开展错位竞争。如:依托京昆高速、京港澳高速形成的“1小时交通圈”,以“城市老人的第二故乡”为定位,打造环京田园养老带;依托白石山、狼牙山、龙潭峡谷等自然禀赋,以“天然氧吧里的疗愈天堂”为定位,打造山水康养疗愈带;依托安国“千年药都”产业基础,以“药香浸润的养生圣地”为定位,打造中医药养生养老带;依托定兴黄金台、曲阳石雕等文化资源,以“穿越千年的文化颐养地”为定位,打造历史文化养老带;依托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以“红色记忆中的精神家园”为定位,打造红色文化养老带;依托顺平桃花节、高阳纺织等农业资源,以“田园牧歌式的养老乐土”为定位,打造休闲农业养老带。形成以国际医疗基地为核心的“一核六带、全域协同”发展格局,让每个乡村都有养老记忆点。
三、坚持乡土文化与现代服务相统一,变“养老刚需”为“享老品质”新供给。农村养老的独特性,在于扎根于熟人社会网络,浸润乡土文化基因。老年人习惯“坐在门口晒太阳”的社交方式,熟悉“田间地头走一走”的健康观念,认同“邻里帮衬”的互助逻辑。因此,要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就需要保留这些乡土习惯,以嵌入式创新的方式,让传统与现代形成功能互补、情感共振的统一体,实现农村老年人从“活着”到“活得有尊严有归属感”的品质跃升。
建议:(一)将文化嵌入养老场景。定兴县安康养老中心将本村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养老服务,打造文化养老、田园养老范式。可借鉴其成功经验,依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各地活化非遗养老场景,结合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村史陈列室、农具展示区、乡愁博物馆等,定期组织“晒秋”“社戏”等乡土活动,吸引京津老年人在熟悉的文化场景中实现“情感养老”。
(二)打造农村养老“熟人社会”服务模式。建立“邻里互助+专业服务”双轨制,在引入专业护工的同时,保留村民兼职照护机制,鼓励低龄老年人参与助老志愿活动。在山区县试点“祖孙同堂”养老公寓,允许子女周末入住,打造家庭式养老情感空间,解决“隔代亲情缺失”问题。
(三)开展适老化改造。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原则加快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利用,保留青砖灰瓦、木格窗等建筑元素,留存乡村建筑记忆。探索“乡土版智慧养老平台”等简单易操作的“适农化”养老系统,让老年人更多更便捷地享受现代服务和科技成果。
四、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聚多方合力开创共建共享新格局。农村的“熟人社会”属性,决定了养老服务不能照搬城市的市场化、专业化模式,也不能单靠政府“大包大揽”或市场“自由放任”,必须嵌入乡村治理的既有网络。通过政府定规则、村集体当纽带、社会资本唱主角、村民广泛参与,打造“一核多元”养老治理体系。
建议:(一)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养老”模式。试点探索“养老服务型党组织”,采取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养老服务合作社方式,统筹开展闲置资源盘活、服务标准制定和利益分配等工作。建立“党员养老服务岗”,组织农村党员结对帮扶高龄、失能老年人,将养老服务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积分制、荣誉榜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
(二)构建“政府+京津+本地”三方协作机制。主动对接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政策,争取将保定更多农村纳入“京津养老服务协作试点”。探索跨区域养老服务标准互认、医保结算互通,吸引京津老年群体“候鸟式”养老。与北京养老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共建“京津冀养老人才培训基地”,针对护工、老年膳食师等开展订单式培训,为我市养老服务储备人才。
(三)培育多元化市场服务主体。推行“一户一院”养老微创业计划,引导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家庭式养老微院,激活村民微创业场景。引导社会力量公益参与,营造孝老爱亲社会氛围,鼓励乡贤、社会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捐赠。
(四)完善利益联结与风险防控机制。明确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各方利益均衡。创新“保险+养老”风险兜底,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养老责任险”,应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运营损失。
(撰稿人:胡阳阳 连宇 王恬恬)